|
|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发布时间:2019-03-31 23:48:45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磨头镇狮口联合小学三(1)班 李宣霖
辅导教师 罗根明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磨头镇狮口联合小学三(1)班 李宣霖 辅导教师 罗根明
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可谁注意到它们长得什么样呢?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蚂蚁是由三个小黑球组成的,头部长着一对触角,是六条腿的昆虫。
科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观察蚂蚁。可是蚂蚁太小,隔着瓶子看不清;白纸上的蚂蚁到处爬,也很难观察。怎么办呢?有人说,蚂蚁怕樟脑丸,用樟脑画一个圆圈,蚂蚁就跑不出去了。
真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决定做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于是我们用樟脑在地上画了六个圈,把三只大蚂蚁围困在里面。这三只大蚂蚁身强力壮,个儿都比一般的蚂蚁要大许多。它们围着樟脑圈爬了几周,见没有出口,就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冲过了第一道圈又冲向第二道圈。这一次虽然没有第一次那样利索,但最终还是通过了。接着,这三名勇将又冲向第三道圈、第四道圈和第五道圈。这几回它们通过时看上去十分艰难。它们走一步退半步,走三步跌二跤。创过第五道圈后,一只蚂蚁彻底“牺牲”了,剩下的两只继续跌跌撞撞地冲向最后一关——第六道圈。还没有走到一半,一只倒了下去,另一只尽管突破了层层包围圈,可是向前没走几步,也伸伸腿,死了。
啊!蚂蚁真的怕樟脑。我经过自己的试验证实了,多有意思啊!
那么,蚂蚁是怎么进行交流的呢?
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来观察。先在地上放了一条虫子,一会一只蚂蚁就过来了,他先围着虫子转了一圈,用触角碰了碰,又走了。难道它不想要吗?我们耐心地等着、看着。这只蚂蚁到了另一只蚂蚁跟前,用触角碰了碰它的触角,接着这两只蚂蚁又去找另外的蚂蚁……
不一会一群蚂蚁过来了,它们有的爬到下面,有的爬到上面,开始搬了。原来蚂蚁是靠触角来交流的呀,真是太有意思了。
2007年5月
小蜗牛的秘密
雨后,我和姐姐到外面去玩耍。
无意中我们在一片藤架下的泥土中发现了群出生不久的小蜗牛,我拿着一只小蜗牛仔细观察着。这只小蜗牛外壳比纸还脆、还薄,软软的身体在地上挪着挪着,不知不觉就动了一点儿,却见不着走了多远,大概要走十多分钟,才能看出走了那么一丁点儿。那一对细细的触角,总是随着身子挪动着而慢慢伸长,慢慢缩短……我对它的触角产生了兴趣,用手指轻轻碰了碰,哎呀!它竟然以0.1秒不到的速度“嗖”的一下,把触角缩了回去,不一会儿又若无其事地伸了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它爬行的时候,它的足腺能够分泌出黏液,它的足紧贴着物体,通过足部肌肉作波形蠕动,就能缓慢向前爬行了;再加上黏液较滑,便于身体滑动。噢!怪不得蜗牛爬过的地方都会有黏液的痕迹呢!
蜗 牛 的 生 活 习 性
玲珑中心小学四(2) 管成萌
在去年的科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去找可爱的小动物-----蜗牛。我们看到了一只小小的蜗牛正在青菜叶片上慢慢的蠕动。我们都惊喜的叫了起来:“老师,快来看啊”这时,我一下子又发现了一只,不,两只、三只……天哪,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家伙。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我对它们非常有兴趣。突然我头脑中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它们都停在青菜上吃青菜叶,是不是除青菜叶外的其他东西他们都不爱吃?如果还有其他爱吃的,那又是哪些东西呢?虞老师听了我的问题,建议自己去做一个实验。虞老师告诉我,蜗牛跟人一样,吃饱了就不爱吃东西,所以应该等蜗牛饥饿时才开始做实验。于是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实验次序 |
食 物 |
蜗 牛 的 表 现 |
1 |
青 草 |
蜗 牛 拒 绝 吃 |
2 |
瓜果皮渣 |
蜗 牛 要 吃 |
3 |
葱 |
蜗 牛 拒 绝 吃 |
4 |
莴 苣 叶 |
蜗 牛 喜 欢 吃 |
5 |
甘 蔗 叶 |
蜗 牛 喜 欢 吃 |
6 |
农作物的根、茎 |
蜗 牛 喜 欢 吃 |
7 |
鱼 肉 |
蜗牛不屑一顾 |
8 |
猪 肉 |
蜗牛不屑一顾 |
9 |
饼 干 |
蜗 牛 拒 绝 吃 |
10 |
梨 |
蜗 牛 拒 绝 吃 |
11 |
桔 子 |
蜗牛吃了一点点就不想吃了 |
12 |
苹 果 |
蜗牛吃了一点点就不想吃了 |
13 |
醋 |
醋一靠近蜗牛,它的触角就缩进去。 |
14 |
树 叶 嫩 芽 |
蜗 牛 较 喜 欢 吃 |
15 |
蘑 菇 |
蜗 牛 较 喜 欢 吃 |
16 |
青 菜 叶 |
蜗牛特别喜欢吃 |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发现蜗牛喜欢吃蔬菜、嫩芽与农作物的根、茎,所以是一种害虫,但它不喜欢吃有异味的食物如:葱。碰到醋反应较大。采食活动从傍晚6时左右开始,一般在20---24时达高峰,早上6时左右停食。
蜗牛还有什么明显的习性呢?它为什么在傍晚或夜晚才出来进食,它是怕光吗?第二天,我又向虞老师提出了一个我感到困惑的问题,老师鼓励我继续探究,并与我一起合作。我们把蜗牛放置在一个纸盒的当中一格,纸盒的左边一格是暗的,右边一个是有亮光的,把这三格打一个小通道。这时,我们发现蜗牛慢慢爬向了黑暗的一端。噢!明白了,它为什么喜欢傍晚或夜晚出来了。
蜗牛在干燥与潮湿环境中的对比实验
(单位:只)
|
爬向干燥滤纸 |
留在中间 |
爬向潮湿滤纸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第一次 |
2 |
很快爬越干纸面 |
2 |
从干湿润之间爬过 |
6 |
几只蜗牛连在一起 |
第二次 |
3 |
也是很快爬越干纸面 |
4 |
留在中间不动 |
3 |
很快 |
合计 |
5 |
6 |
9 |
(注:实验蜗牛总数10只)
表2:蜗牛在冷与热环境中的对比实验
(单位:只)
|
爬向热水 |
留在中间 |
爬向冰水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第一次 |
1 |
探头爬一会儿就把头缩回壳里 |
7 |
大部分连在一起爬动 |
2 |
开始爬得很快,后来停下不动 |
第二次 |
2 |
遇到热水后把头缩回壳里 |
6 |
也有5只连在一起爬动,1只自己在中间爬动 |
0 |
曾有1只蜗牛向冰水处,但自己有掉头爬回中间。 |
合计 |
4 |
14 |
1 |
(注:1、实验蜗牛总数是10只;2、测量到第一次实验时热水的温度是45℃,滴到滤纸后温度是30℃,冰水的温度是-10℃,滴到滤纸后是-2℃。第二次实验时热水的温度是55℃,滴到滤纸后温度是33℃,冰水的温度是-8℃,滴到滤纸后也是-2℃。)
表3: 蜗牛在细沙与食盐环境中的对比实验
(单位:只)
|
爬向细纱 |
留在中间 |
爬向食盐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第一次 |
1 |
爬动得很辛苦、很慢 |
9 |
相互爬在一起 |
0 |
曾有1只碰到食盐后吐出很多泡沫 |
第二次 |
0 |
曾经有1只爬向沙后就 |
10 |
也相互爬在一起不动 |
0 |
曾有1只蜗牛碰到食盐后缩回触角 |
合计 |
1 |
19 |
0 |
(注:实验蜗牛总数10只)
表4: 蜗牛在光亮与黑暗环境中对比实验
(单位:只)
|
爬向黑暗处 |
留在中间 |
爬向光亮处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数量 |
活动表现 |
第一次 |
8 |
实验开始就很快爬过去 |
3 |
爬了一会儿就不动 |
1 |
爬到箱壁板就不动了 |
第二次 |
10 |
爬行速度较快 |
2 |
停在原来位置不动 |
0 |
-- |
合计 |
18 |
5 |
1 |
(注:实验蜗牛总数12只)
七.结果
1、 从上面的4个对比实验中发现蜗牛对实验设置的环境刺激比较敏感,特别是对盐、有冰冷的温度强刺激强光刺激都很敏感,比较喜欢潮湿、黑暗多水的地方。
2、 蜗牛的触角很灵敏,很快就感触周围的环境。
八、体会和建议
在何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更加了解了蜗牛的生活习性,知道了蜗牛它是怎样生活的,同时我们又学会了制作表格记录蜗牛的活动,学会数据的统计方法,我们在实验中学了很多知识。另外我们还建议:
1、因为蜗牛是一种很灵敏的环境检测动物,所以我们要爱护和保护它。
2、 建议科学家发明一种像蜗牛这么灵敏的机器,防止环境受到破坏。
|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 |
[ 作者:晋云鸥 转贴自:晋云鸥 点击数:891 文章录入:晋云鸥 ] |
|
蜗 牛
"蜗牛蜗牛,下雨不愁。背座房子,墙跟漫游。太阳出来,赶快缩头。"这是小时候妈妈教给我的一首儿歌。为什么蜗牛不怕雨而怕阳光?为什么蜗牛喜欢在墙跟生活?正是这首儿歌引起我对蜗牛的浓厚兴趣。
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溜花台,花台紧靠墙跟,墙跟被茂盛的花草遮蔽,几乎一年四季都是湿淋淋的,长满了青苔。我正是在这阴湿的环境里第一次找到了蜗牛。
观察久了,我发现寻找蜗牛的踪迹并不难,蜗牛所过之处总要留下一道银白色的痕迹。蜗牛不是有很多的天敌吗?它干吗要给敌人留下这蛛丝马迹呢?我捉过几只蜗牛用放大镜观察,发现银白色的粘液是它那扁平的足上分泌出来的。我设法把它的粘液小心翼翼地烤干,结果蜗牛爬行起来倍加困难。原来蜗牛是靠足腺的分泌液减弱身体与地面的摩擦力的。这种分泌液对蜗牛至关重要。炎热的阳光会使分泌液干结,使蜗牛增丧失行动的能力。所以,蜗牛特别怕阳光暴晒,而喜欢在阴湿的墙跟生活。
说到足,可不要误解为一般动物的腿。蜗牛爬行是靠接触地面的肌肉质腹足。腹足的肌肉作波浪式的蠕动,于是,身体便极慢地向前运动。人们把行动迟缓比作蜗步,的确是再准确不过了。
开始,我以为蜗牛没长眼睛,它的行动是靠头上的触角探路。后来经过观察,发现它的眼就长在后一对触角顶端,只不过样子特别,不易发现罢了。尽管蜗牛有眼,但似乎视力极差,每次我的手靠近而还没有接触它的身体时,它无反应。
天气炎热的时候,你休想捉到蜗牛,它们纷纷躲进了墙洞和草丛。每当下雨时,蜗牛就兴高采烈,四出活动。
没想到一首儿歌竟然这样强烈地激发起我求知的欲望。家门口的墙跟早已布满了我的足迹,我算是真的弄懂了妈妈教我的那首儿歌的含义了
我发现了爬山虎的秘密
有一天,我和妈妈到后海散步,看到那些"趴"在墙上的爬山虎,好像一条绿色的绒毯,把墙壁打扮得十分美丽。我看着、看着,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问号:它是怎样爬上又高又陡的墙壁的呢?
我走近长满爬山虎的墙壁,轻轻拨开它的叶子,里面露出了筷子般粗细的枝条。顺着枝条找去,我发现,大约每4厘米,长一片叶子,在叶子对面生出1厘左右的卷须。每个卷须上,长着1至7个绿色或褐色的小点:绿色的像个小吸盘;褐色的,干巴巴地像壁虎爪子上的趾头。它们都紧紧地"抓"在墙上。我抓住枝条,用力往外扯。嘿,粘得还挺紧,卷须拉断了,粘在墙上的小点点,却纹丝没动。于是,我找来一根针,轻轻划破小点点的表面,用手一抹,有粘糊糊的浆液。在小点点下面的墙壁上,有一圈已经凝固的黄色液体呢。一定是它把小绿点固定在墙上的。我高兴地跳了起来,便用针去刮凝固的黄液。在墙上刮了一层又一层,可黄液总也刮不完。啊,原来这些黄色的粘液,已经渗进墙里,它们凝固后使点点与墙连在一起了。爬山虎就是这样,随着枝条的蔓延生长,卷须上的小点点,不断分泌出粘液,与墙壁粘连,织成了绿色的叶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