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课堂教学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得与失 发布时间:2019-03-23 14:53:59
“上品教化.教研引领”区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论文与教学随笔评比活动
从课堂教学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得与失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接受基本的艺术熏陶、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衡量一个老师、一所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术课程不断改革对美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我们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某些原本值得珍惜和留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中小学美术 得与失
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可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一切皆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服务。
课堂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接受基本的艺术熏陶、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衡量一个老师、一所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
最近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教学比赛、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不少的现场课,感受颇多。
这些美术现场教学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程的内涵和教学活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轨迹是沿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进行的。
一、要把教学活动建立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
美术课在组织教学材料上力图实现生活化,注重人文性、综合性的有机融合,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建立在学生所关注的话题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上。绘画课不再单纯地追求形与色的准确性,而更注重学生与被描绘对象间的情感交流,更注重学生在绘画活动中有个性的表达和愉悦感受;欣赏课也不再局限在对作品本身的欣赏,除了对作品形式美、技法美的感悟,还要对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信仰、情感等方面进行探索,引导学生从对艺术美的欣赏上升到对人性美的欣赏,从欣赏一件艺术品到了解一个时代的人情风貌;特别是工艺课堂教学的改变,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易拉罐、商品包装盒、工业废弃物、树枝树叶、布头纽扣等本该作为“垃圾”扔掉的材料竟然在课堂上幻化成别致的艺术品,“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用这句话形容工艺类美术课的异彩纷呈一点也不过分。另外,很多课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很难按照原来划分课型的思路对课进行课型分类,绘画、工艺、欣赏以及装置艺术、文学等等艺术形式围绕某一主题在一节课内达到和谐的呈现,体现出一种有机的融合,这种综合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将储藏知识进行生态链接和建立“大文化”概念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研究指导思想上的变化
教学研究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也很明显。很多美术老师可能还有记忆,在课改之前,我们课堂教学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学模式的研究,总想找到一种适合某种课型的能够普遍通用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事实上我省在这些研究方面取得过不错的成果,也客观地带动了一些地方的美术教学。然而这种模式的研究会带来另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千人一面,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厌倦情绪,所以最近的教学研究已经淡化模式研究,推崇教学的个性化研究。个性化研究也比较适合美术教师的实际需要,因为绝大多数学校缺乏群体的教师队伍,更多的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单个的教师针对本校的学生现状和自身条件,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形成本校、本人、本节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方案,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呈现出来。当一个个零散的成果逐渐串起来后,便成为教师个性化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这种成果的价值直接指向教师的切切实实的专业成长,促成老师对任何新的问题都会很快制订出最佳解决方案,这种价值比撰写几篇总结性的文章要大得多。
有很多同类型的美术课,很多老师选择同一版本教材中同一个教学单元的同一个课题。如果上课老师缺乏个性化教学研究的能力与经历,在使用相同的教学参考书以及“模式化教学”的影响下,很容易了出现课堂教学上的“兄弟像”甚至“孪生像”。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看不到这种痕迹,教师们在材料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都极具个性。个性鲜明的教师才能有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所以,鼓励老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并渐渐成长为有个性的美术老师,应该是今后美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教师在教材的使用态度上的变化
教师在教材的使用态度上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前,我们信奉教材权威,以不折不扣地完成教材呈现的内容为目的,为达不到教材要求的理想效果而烦恼,教学上的遗憾往往过多地从教师自身上找毛病,极少从教材上找不足。“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是我们现在对教材使用的公认态度。事实上,任何一套优秀的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所有的教师与学生,与其颇费周折地让教师与学生屈从于固定的教材,倒不如依据教材主体内容与思想调整教材来适应我们教师与学生。这两种教材观带来的是两种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前者可能是僵化的、生疏的、被动的,后者就可能是灵动的、亲切的、主动的。
有的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各种版本的教材上是找不出来的,他们的教学活动与新课程理念非常贴切。这些老师采用在原教材内容上进行重新构建,或删除,或添加,或调整的办法,使教学内容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材料学生更熟悉,教学方法学生更感兴趣;有些老师综合不同版本教材上相同的主题内容与材料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集多种版本教材优点于一体的新单元,从而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教学面貌;还有些课干脆是老师利用当地美术文化资源,遵循美术课程标准理念,从教师与学生实际出发自编而成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近,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因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更高。尽管教师以个体的力量在改革教材的过程中有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这种对待教材的态度与作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四、课堂教学得与失两面性
事物发展总归有其两面性,这是哲学辩证法的观点。在事物发展的某些阶段,有些事物的优点很明显,其缺点也很明显,事物就是在不断肯定优点、改进缺点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的。这些课有太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强调人文性与综合性是美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提出是在原先的美术教学过分重视美术知识与技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强一个方面不是无限制地降低与削弱另一个方面。有些美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地强化了美术课中人文要素的教学,过分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忽视了本节课中美术本体要素的教学,对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技巧不作起码的要求,因而有些课更多成份倾向于“思品课”、“班会活动”课等。还有些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的理念,把本该让学生从美术视角去认识和感悟事物的方式变换成从文字、音乐等途径去认识和感悟,缺乏对“综合”理念真正理解,为综合而综合,为认知而认知,为感悟而感悟,忘了我们进行的是美术课教学的本质。美术作为一门课程,它具有自身的学科构架以及知识、技能技巧等多种要素的逻辑结构,离开了这些就不成其为一门学科课程。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建立美术课程的“骨架”,这个 “骨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是显现的、有时倾向于隐性,搭建这个骨架的材料与简易度,在于老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设置。“人文性”也好,“综合性”也好,应该是附着在这些骨架上的筋与肉,两者只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可能有健康的美感呈现,否则是没有意义的。在这里,提醒我们美术老师要守好美术教学的“根”。
前面提到,美术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教师自编自创教学内容,这个观点并不是全面地抛弃教材与否定教材。经国家审定通过的各版本教材,从整体上讲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典范性的,其中也不乏很精彩的教学单元设计。从有些老师的课堂上看出,他们在调整教材内容时,把本该保留的内容删除了,补进了远不及原教材的内容;有些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也被老师换成其他复杂的教学方法。比如,原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中外经典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或提供给学生欣赏,或最能代表某个美术要素让学生认知与感悟,有些老师就偏偏放弃这些经典作品,加进一些平庸的、大众化的作品代替;有些教师舍本逐末,有些教学材料本来很容易让学生看清实物,一些美术现象也很容易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可老师偏偏要把它们压缩成电子文档或者课件,显示自己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这些不科学的“创造性”活动,让老师吃力不讨好,令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精心设计教案,精心制作教具,反复试教和合理的课前准备是必要的,有些老师在准备参赛美术课时,在这些方面显然走了极端。比如,有些老师上课语言规范如播音员,师生交流起来无懈可击,却总令人感觉不够亲切自然,“演”的成份多,现场感不强;有些老师追求示范画、学生作业模板的精致,课堂上的装点富丽堂皇,让众多听课老师惊叹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陌生感与距离,觉得这些似乎是“T”型台上模特的着装只能供人欣赏,不可能走向日常的生活;还有些课学生表现异常活跃,学生作品也极有“模样”,而教师有效的教学活动不够,学生似乎过于天才,使人很难确认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佩服其课前铺垫工作做得扎实。美术课堂教学追求精彩,其基础应该是真实而自然的,脱离这些,是在“做秀”,而不是现场教学。
还有一个不足,那就是不同学段和类别的美术教学水平相距很大。从总体上看,高中学段美术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都较高,但美术教学基本处于“原生态”,基本没有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师照本宣科、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假思索、漫不经心地听。初中、小学段老师教学艺术明显占优势,这与我省重视初中和小学的教学研究,忽视高中学段教学研究的现状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与普通高中美术教学重点在高考升学,忽视常规美术教学的现状有关。
总结
美术课课程,作为基础美术教育,是为未来的人才打下基础,为培养未来美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使之怀有强烈的思想感情,鲜明的个性生活体验,新颖的艺术形式,在今后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反映大多数人的精神、气质和愿望,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是真实的,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我们基础教育应予以解决的。
人的意识的凝固化,往往成了自我难以摆脱的樊笼,而且我们的性情,则促使人们沿着现成的道路行进,而懒于开辟新路。强化课堂艺术个性,寻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就要摆脱旧的“框框”,从昔日的“影子”里走出来,走自己的路!
课堂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体现在新的形式的创造上,而形式探索本身是有无限可能的,工具、材料及技法的革新正为新形式的创造而创造条件,科学不能代替艺术,但现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更新的途径和手段,正为创造新的艺术打开了广阔的大门,必将是现代的理念和新的形式的结合。
美术课堂教学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甚至是评价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愿广大美术教师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为提高美术教学水平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首都师范大学
走进美术 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