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淡谈儿童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9-03-23 14:54:44
淡谈儿童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基于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阶段理论的视角
 
叶娅恒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本文根据罗恩菲尔德(V. Lowenfeld)的教育观点探讨几个不同阶段儿童的成长特点,主要包括:涂鸦阶段、图式化前阶段、图式化阶段、写实萌芽阶段、拟写实阶段等,每一阶段皆有其不同处,教师宜巧妙地安排适当的教学,引导儿童循序渐进地进入鉴赏层次。

关键词:儿童;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与方法;罗恩菲尔德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儿童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随着艺术教育的备受关注,美术鉴赏教学受到专家与教师认同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而显其必要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儿童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1]美术鉴赏活动涵盖着感性与理性的层面,在两层面的交互作用下,方能达到鉴赏的目的。若只有感性而缺乏理性,常会造成误解,如错用标准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有理性的知识而缺乏感性的运作,鉴赏活动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原因是当儿童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时,若心理没有一点感觉,一点震撼,那么背景经验再丰富,对鉴赏活动也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如何才能使鉴赏活动在理性与感性的交互运作下达到目的?那就需要靠教师实施良好的教学法与掌握合宜的教学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需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予不同的教学方法。若能如此,才能易于彰显教学成效,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罗恩菲尔德 (V. Lowenfeld)儿童美术教育发展阶段理论考察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是进步美术教育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美术活动是儿童心智成长的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童美术活动随之改变。因此,他将儿童的美术创造与智力和为一体做观察研究,总结了一套相当系统的描述儿童各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他将儿童美术发展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一)涂鸦阶段(2-4岁)
此阶段为儿童自我表现阶段,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没有区别的涂鸦。在涂鸦中获得运动感的体验,但还不能控制动作;第二,纵横线涂鸦。已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重复来回的画线,建立了视觉和肌肉动作间的协调;第三,圆圈涂鸦。通过不同的动作类型,对动作的控制有信心;第四,涂鸦命名。从肌肉运动思考转变为抽象思考,作经常中断。[2]在自我表现阶段中,教师需鼓励、接纳儿童让他对自己涂鸦的动作产生信心。至于涂鸦的命名期,则倾听其对涂鸦所赋予的意义,时而顺着她命名故事予以启发,但不要加入不相干的发问或干扰。因此,鉴赏教学在这阶段尚不能实施,充其量只加强儿童对其动作的信心,让他接纳自
己的作品即可。
(二)图式化前阶段(4-7岁)
儿童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为:第一,儿童发现绘画、思想和实际间的关系,有意识创造形体,但形体常常随时改变,因为它还没建立起固定的观念;第二,追求观念,扩充自己的知识;第三,有意义创造形体,不断地改变形体符号;这阶段的儿童最感兴趣的事物都是和他自己有直接关系的,因不断的与外界接触,观念时常改变和增多,投射到绘画上的表现也随之改变。[2]因此常常过一段时间后,连自己以前的作品都不认得。因为这阶段的儿童只对自己当时的作品感兴趣而已,所以要正式实施鉴赏教学还不太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鉴赏对象可以以他的体验和作品为主,不要勉强儿童去接受别人的作品。儿童的体验可以是他周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对象,如花、草、树木、衣服、汽车等,问其是否好看?好看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好看?让儿童自由发表意见。一方面藉由观察的机会,加强她的消极知识(鉴);另一方面让其自己用心去体会美好的事物(赏)。鉴是可传授的,赏却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此提示、刺激将能慢慢地提升儿童鉴赏的眼光。另外,在作品方面,可以把已完成的作品排列出来(不要遗漏班上任何一位儿童的作品),让每一位儿童就自己的作品发表意见,如画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有这种动作(行为、感受)?为什么要这样画?老师可以在一旁提示,但不要下任何评论。如果上课人数太多,可分组举行,免得儿童丧失耐心,反而收不到效果。公平的陈列每个儿童刚完成的作品,让他对自己的作品自由发表意见,每个儿童将有被重视的感觉,对自己的表现产生信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最好),并藉此观摩别人的作品。因为没有经过老师的评审,所以每张作品的份量都一样,不会产生令人想模仿的权威性作品,但又可收到观摩刺激之效。在儿童自我中心的想法里,虽然不一定会欣赏别人的作品,但起码让他意识到别人作品的存在。
(三)图式化阶段(7-9岁)
此阶段儿童表现出几项主要特征:第一,发现对人和环境的明确概念;第二,通过形体记号、样式的重复而肯定自我;第三,在纯粹的样式里,没有表现出经验的意图,只有事物本身;第四,借着改变样式而表现经验;第五,使用几何线条。[3]本阶段儿童明确的体验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控制动作以及材料的能力也比较好,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渐的形成一种明确的表现模式,如基底线的出现;人的身体画成四方形等,通过不断的重复,便成为同一模式的表现,称为样式化阶段。此阶段的鉴赏对象由前阶段自己的作品和周遭的环境,渐渐转移到他人的作品,如展示同年龄儿童的作品,由儿童自己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优缺点都由他们去发掘,老师只负责提示即可,不必加上任何评价的意见。儿童在如此自由的环境里,独立自主的意见受到重视,所养成的鉴赏力,将是专门模仿儿童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这阶段儿童主要的表现特征为:第一,脱离几何线条;第二,缺乏与成人合作。第三,对于性别有较大的自觉性。[4]另外,由于自我意识扩大,逐渐地自觉到他在群体里比单独时更能多做一些事,并且群体比个人的力量更大,常常集结党群,同时也意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别,因此党群的成员都由同性别组成。这些心智上的发展投射到创作上,形成较注意细节的表现和视觉空间的再现,这取决于儿童已意识到除了自己还有外在的世界。这阶段的鉴赏教学可以做方向性的提示。鉴赏的对象以本班同学的作品或同一年龄其它儿童的作品皆可,鉴赏的过程老师可提示,如“这棵树为什么看起来比那棵树远?”、“这张画的空间表现如何?”、“画中景物有什么特征?”、“画中人物的衣服如何?“等,只要提示其余的就让他自己去发现,因为这阶段儿童自我意识已经扩展到群体,所以对别人所表现的优点也渐渐能接受并学习。
(五)拟写实阶段(11∼13岁)
本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一,在作品上流露出智能的发展,但儿童并不自觉;第二,在作品上无意识的流露出写实的处理方式;第三,因心理类型的不同,而出现视觉或非视觉的倾向。第四,喜欢动作或戏剧化。[3]这阶段儿童的发展是为了进入青春期的准备。在鉴赏教学除了延续上一阶段的方式外,可酌加一些世界名作让儿童欣赏,并以故事性方式略为陈述画家的生活背景、性格,这种知识的授予是为了给“鉴”的评断价值更有力的支持。至于在“赏”的过程,仍是采自由接受的方式,老师尽量出问题,让儿童对着作品去探索。因为儿童如果发展到能够了解、接受、吸收的话,他自然会主动的去探索,去解开“为什么”的疑问。如无异是揠苗助长造成两种结果:第一,挫折感。对自己没果儿童的心智成长并未发展到重视完成品的阶段,而强行他去接受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如透视法、明暗法等,相信别人能,为什么我不能?第二,模仿。创造性为技法所掩埋。因此,在实施鉴赏教学时,可从各方面考察儿童的发展,尽可能配合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施予恰当的刺激、指引,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意义。
(六)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
这时期的儿童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创作,开始熟练地运用美术语言,精确地表现事物,写实风格日趋熟练。[4]罗恩菲尔德在每个时期的分析中都描述了儿童的绘画的发展状况,并从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七个方面评量儿童绘画发展的特征。他的这一阶段的划分具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建立完整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系统,帮助教育者重新认识儿童绘画与其心智发展的紧密联系。
二、儿童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方法
在儿童美术鉴赏教学过程方面,主要包含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表面上可立即视认的视觉反应,而不涉及作品的含意与其价值的认定。“分析”是指形式间整体与部份间组合的情况,是探讨作品的造形方式和特质,可作为解释一件美术作品的依据。“解释”是指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及所欲表达的观念。“评价”是指给予本件美术作品价值判断,比较本件与其它同类型的美术作品。[5] “层次教学”能引导和帮助儿童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鉴赏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作品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作品和绘画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教学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美术作品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儿童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6]在小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一)经验的层次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儿童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儿童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6]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知识是客观的。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事实上,儿童正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他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他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儿童美术鉴赏教学过程经验层次中所要注意的是作品给我们什么感受?如作品的形式或该形式所引发的理念,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但从事分析的时候,并非在进行智力的练习,主要是在提升对作品的知觉。
(二)形式的层次
此层次主要应注意的是形式结构,亦即观察作品中各形式间的关系。当观赏某一部份时,必须关联着另一个部分,注意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与影响,同时把握全面的构成予以整体关照。[7]另外,对形式进行分析,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在儿童对具体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儿童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体验,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为此,教师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教师自己要对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二是教师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因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是变化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三是要适当地教给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四是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分析,待儿童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帮助儿童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对于作品独特的描绘手法,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加深理解。
(三)象征的层次
即是了解象征与图像的意义,古往今来之艺术品皆经常使用具有特殊涵义的象征,惟有认清而解释这些象征才能适当地经验作品。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出示作品激发儿童对欣赏对象的兴趣。引导儿童集中注意观察欣赏对象,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鼓励儿童把初步感知获得的认识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像并进一步陈述作品的象征意义。
(四)主题的层次
即掌握表现的主旨与基本意义。由于儿童自身发展的原因,教师必须对儿童进行指导,应注意两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主题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主题,又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主题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8]鉴赏美术品必须认清其主题,一但了解主题,才能从形式中引申许多的意义,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五)材料的层次
材料层次即欣赏材料的特质及其引发的视觉经验之性质。材料的选择性往往关系到美术家想表现的视觉意义。[9]材料有其限制,也提供表现机会,更影响表现的视觉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第一,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内在教育潜力,以使系列活动的每个层次都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应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启发儿童发展创造力、思维力,而不仅仅放在向儿童传播该教学材料上。
(六)环境的层次
即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若要对艺术品有适当的知觉,必须认识产生该作品的条件,以及此作品对该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美术品反映美术家试图在传统领域中扩展传统,或将传统向前推进,或拒绝现有的范围而发展新的领域。因此,若要鉴赏美术品的成就,势必了解它在整个美术史中的地位。若以批评程序来看鉴赏教学过程:第一,描述。简要的描述对艺术品之首次经验所理解的普遍特质。在教学上有赖于对话的讨论方式,使发展口语描述的能力,强调立即的感知,即教导儿童注意作品瞬间所呈现给观赏者的色彩、线条、形状与题材。第二,分析。阐明各部分的关系特征,即观察形状、线条、空间等各要素对整个作品结构的作用,并分析其美的原理,如统一、渐层、平衡、律动、变化等在作品中表现的特殊效果。第三,解释。为批评过程中最困难并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者。即是在为先前的观察决定其意义,并由作品所表现的背景中,解释本人对美术品之感觉与情感。第四,判断或评价。即对作品中各项特点加以辨识,以便决定作品部分与整体关系之合适性。然而评价作品的优劣,要以美术理论为基础,提出适当理由做价值判断。[10]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若要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有效的展开,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从而施予巧妙而适切的教学方法,并可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文所提的六层面(经验、形式、象征、主题、材料、环境)与批评的四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相互地配合,才得以产生更佳的学习效果,使儿童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普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4.
[3]李洁.罗恩菲尔德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08).
[4]张波.略论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观[J].艺术教育,2011(09).
[5]张思燕,黄唯理.儿童美术鉴赏——儿童美术鉴赏与教育[J].教育导刊,2009(01).
[6]马萱 韩学周.美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9(08).
[7]屠美如.绘画教学与幼儿创造才能的培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8] 李文馥.儿童自主性绘画之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十五年[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
[9]冼惠儿.我是这样鉴赏和评析儿童画的[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0年01期.
[10]曹静.儿童青少年美术教育连续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从课堂教学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得与失
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