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美术欣赏    发布时间:2019-04-01 11:15:32
小学美术论文: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的目的仅仅让学生了解某个艺术家的生平简介和理解某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整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等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我通过启发诱导,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改变了以前我上课的那种主讲的传统方法,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在引导阶段,首先让同学们交流了,对作品的看法、认识,以及对书中画面的认识和体会,学生们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确实是很丰富的。例如分析在激流中前进这张画,他们在没有任何资料、任何参考建议的情况下,分析画面的人物、背景,从而引申到画面的内涵。像静物从画面内容到某种象征意义,同学们都能逐一进行分析,虽然有分析欠妥的地方,我也没有进行评述,而是布置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画家的风格、特点、作品所处的背景,或一些有趣的轶事等等,下节课就留给同学们共同来交流。在第二节课,同学们找来了大量的资料,每一小组都纷纷来交流他们查阅的画家、作品的分析和一些有趣的轶事,他们热情很高,气氛活跃,一直到下课,同学们也没有说完。我还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这节欣赏课的兴趣浓厚,发言积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马郁茜
摘要:初中生都喜欢上美术课,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美术教学中的绘画、工艺设计等动手能力的学习,而对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兴趣。古人曰:“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启其蒙而引其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一年来,我校美术老师进行了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本文就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谈几点心得,借以抛砖引玉,并请专家指点。
关键词:初中生 欣赏·评述   学习兴趣 策略
一、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虽说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但这四个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相对独立的。对初中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四个领域中学生对“欣赏·评述”这个领域的兴趣最淡。在七年级的第一堂美术课上做了一次口头调查:“什么是美术?”学生们理解为“美术就是画画”的占了全部被调查学生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对美术的范畴理解不全面;“小学美术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对“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记忆犹新,而对小学美术中“欣赏·评述”的内容几乎没有印象。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而初中学生美术学习更倾向于创作这一外化活动特征。殊不知要进行造型表现设计等创作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本素养,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美术课程呈现新气象,开设了9大选修模块,改变了以前以美术鉴赏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但在课程改革的初期,由于各方面因素,大部分高中在模块选择时首先选择的仍然是美术鉴赏这一模块。初中三年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对“欣赏·评述”领域的不重视或无兴趣等原因,使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和衔接。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二、兴趣的概念及其界定
兴趣是在认识活动中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之一。兴趣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在生物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常由于事物的新异性引起,失去新异性后兴趣也就消失。稳定兴趣是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注意有密切关系。对有兴趣的事物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是指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维持有意注意的支力。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习兴趣则是指对学习内容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三、初中生现状分析
1 初中生心理行为特点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稳定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各种动机开始出现间接性、稳定性、迟效性的特点。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2.初中生美术行为特点
初中生各感知觉过程已充分发展。知觉能力继续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更加发展起来。能更精确地感受和分辨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体积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于空间、运动、观察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小学六年“欣赏•评述”单元的学习,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但由于美术教育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进行着不停的改革,小学与初中美术教材版本的更变,在教学内容形式衔接上尚欠整合,加上各个学校对“欣赏•评述”教学内容的重视层度不统一,使学生学习不系统,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差异很大。在初一入学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统计发现,有87%的学生对小学“欣赏•评述”课的内容没印象。另外,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得初中生学习目标更单一,直奔主题——中考。学生主要精力关注与中考有关的主科,把美术课放在调节学习节奏,缓解学习压力的地位上。他们喜欢上绘画或工艺设计等“动手”类的美术课,而对“欣赏•评述”这类似文化类课程的,老师讲学生坐着听的美术课兴趣不大。
四、思考问题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初中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无兴趣使得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完成很困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初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五、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创设良好的美术欣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就课堂而言要使初中生产生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美术是“视觉艺术”,比起文学以文字形式的阅读鉴赏来得更形象直接。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及风格,来激发学生的种种思想感情。例如在七年级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这课的开始,我站在教室门前等候学生,就像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面带微笑并招呼着,看着他们一一走进教室就坐,这时教室里播放着班得瑞的寂静之声,大屏幕上轮流播放着外国的自然风光。我没有把他们看作学生,而是把他们当作是爱好美术的朋友。当他们走进美术欣赏教室那一刻,就好像来到了国外的某个乡村,这里的一切使学生感到那么自然、亲切、和谐、平等。学生在音乐和风景的听视觉刺激下,有种想把这些风景画下来的冲动。这时导入本课主题,这节课不是让学生来表现的,而是先走近17世纪外国的绘画大师,看看他们面对美景时,是怎样涉笔成趣、点景成画的。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能立竿见影,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对这课有了直接兴趣,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加上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欣赏内容,层层递进,自然就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
2、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加强视觉冲击力。
小学美术论文:美术欣赏
微小人形,作为婚礼见证人的画家本人和一个年轻人,以及这个凸面镜显现出来的房间的地板和天花板,还有屋外的天空和花园,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等内容,让学生亲自感受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虽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如此欣赏过程,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欣赏评述,培养间接兴趣。
新课程要求学校每个年级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应合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今年初三正好是去苏州园林参观实践,借此机会,我布置了苏州园林这一课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带着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和园林的造园要素等
小学美术论文:美术欣赏小学美术论文:美术欣赏小学美术论文:美术欣赏
过书本印刷的图片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在交流中,我看到了聆听的同学那种渴望表情,源自内心对艺术品鉴赏的饥渴。这种源自内心需要而产生的间接兴趣,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到“欣赏•评述”的教学中来。                      
5、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自主获得信息资料提供便捷的平台。
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或课外利用网络,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中外美术资料信息的网址,欣赏美术作品,检索美术作品的资料、文献等。让学生感觉到“欣赏•评述”教学并非是老师“一言堂,满堂灌”,可以是学生从神奇的“网络百事通”那里获得知识,学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欢乐,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欣赏•评述”教学的兴趣。我校的美术老师正在围绕初中美术教材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库。相信这一课程资料的开发,能为学生自主获得美术信息资料提供更便捷的平台。
6、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衔接,使教学有课堂外的拓展与延伸。
注重美术欣赏与自然和生活经验的衔接,从生活走向美术,从美术走向生活。比如在欣赏自然与生命的定格外国的风景画静物画后,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物;欣赏现代派各流派绘画作品后,运用自己欣赏过的手法尝试表达生活中的画面。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和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欣赏的乐趣,发自内心的欣赏,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审美状态,从本质上提高了美术欣赏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是创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美术鉴赏活动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使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古人曰:“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启其蒙而引其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在单位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质和量,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里,我就一年来对初中“欣赏•评述”教学中兴趣的培养策略谈一点心得,借以抛砖引玉,并请专家指点。
参考文献:
1、初中生心理学 黄煜峰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学习心理学与教学 卢家楣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要素 傅幼康 2001年
4、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浅谈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摘  要: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从欣赏作品的分类 、不同的欣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氛围,在愉悦的教环境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欣赏  分类  角度  氛围

    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但长时间以来,在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中,却很难体现这一目标的完整实施。透过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方案和学生在校的美术活动,不难发现,在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培养与鉴赏力、创造力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着不协调的发展,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认为学生只要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会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和实用教学用具就合格了。以技能训练内容,来代替整个美术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对待学生的作业评价,总是把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思想僵化,抑制了他们的发散型思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
一、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
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内涵了。
三、教学时教师的注意点
首先是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决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其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首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一一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
最后,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面的意境;如在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一一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有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同时,还要尽量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相结合,使美术欣赏教学与课外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 李瑞萍 女 1972年10月生,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河南省安阳市第九中学美术教师。
关键词: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