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美术论文:孕育“美”的生命 创造“美”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9-04-01 11:33:39
小学美术论文:孕育“美”的生命 创造“美”的未来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学校美育的职责和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完整的学校美育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审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培养,使学生成为善于审美的人;一个是立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我们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 ,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目的。像美感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更必然据有一定的目的。美感活动的目的就是美感教育。我认为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始终渗透美感教育,达到学生自身的美化,造就新一代充满“美”的人才!
一、孕育一代“美”人。
美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通常成审美教育或使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对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由于美是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就一定要明确美育作为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实现自我发现的需要的重要途径所包括的全部内容。我认为是指在小学教育的美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些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感性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这就构成了我们的审美对象。人都有爱美的天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不仅都具有审美的能力,而且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审美对象中,进行审美活动。美育,就是当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他们的个性品格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学生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孕育一代“美”人!
二、塑造“美”的心灵。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重视美育问题了。雅典的所谓“七艺”教育,就涉及到今天狭义的艺术如美术等。而在文法和修辞的学习中,又进一步涉及到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的陶冶。真正明确谈到审美的是柏拉图。他说:“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故此,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担当着造人之品质,美人之心灵的重要职责。从学校的大环境来说,首先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有爱“美”之表率,要有造“美”之言行,教师需结合课题进行美育教学,多让学生去感悟形象之美,表演之美,音乐之美等等,我相信只要做到“美”的综合,让学生沉淀在优美的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等等,自然能渐渐地培养出优美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如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我结合 “英华小学”淳厚的校园环境,带领学生去深入观赏校园,此时,学生不由地说:“学校真美!”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美的感受,又能激发一场爱“美”的风暴,从而产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可见,美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塑优美高尚之心灵。
三、促进“美”的全面发展。
从本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教育之事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事也。”教育的宗旨,在于要让“人之能力无发达且调和。这就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德、智、体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体质。它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由外面加上去的,而且是实际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可美育就不一样了, 它虽然也要提高人的素质,但它既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也不需要实际的学习、训练和操作,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美育主要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陶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德育是从美育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美育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克服道德说教仅仅使人“知”,不能把道德内容内化导心灵深处去的缺陷,从而使得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教育教学时,学校把美术教育划分为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提现了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在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开展有主题的美术绘画比赛:庆祝国庆绘画比赛,在阳光下成长主题绘画比赛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含有极其明显的德育主题。就如前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说:“在培养人的行为美的方面,美学和伦理学应该携手并进。”
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美育和智育还使有着天然的联系。达尔文曾经认为,科学的逻辑思维的片面发展会导致审美兴趣和能力的退化,从而损坏个人的生活的幸福,并进一步损坏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心。同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最高形式,它虽然以长期的经验归纳、逻辑分析和推论为基础,但它发生时,却超越了分析性和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方式,以一种形象的、整体性和跳跃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产生思维成果。这就反映了美育的独特促进作用。我们这样理解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学中单纯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开发并不能很好的给予学生兴趣和广阔的空间,而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使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美的存在,自然的追求美的事物,能循序渐进培养出长久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美育在创造能力的直觉等基本形式中,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的熏陶对科学的创造力的培养同样是重要的。
四、成就“美”的个性。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可结合美育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新理念,创建自由的表现空间,成就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它是自然而然,让人不知不觉地去接受教育。课堂上,不需要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让美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孔子曾用风来比喻,说:“草上之风必偃”那是说风并不着意表现什么,却能让万物感受得到,春风一吹,百草偃伏,白花盛开。犹如五年级的一节废品时装设计比赛中,有的组别设计有特色,表演出众,即时受到全场学生的欢呼和赞美。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其他组的学生评述他们的作品美吗?美在哪里?尽情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赋予学生自由的说“美”、演“美”的空间,课上充满了美的空气,快乐的气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感性地方式,来陶冶学生的精神,转移他们的气质和品格。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等等,都说明了美感与一般教育不同,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感化人,而不是以理性说教强之人。可见美术教育中的“美育”是一种形象化的熏陶和感受,用“美”来感化学生,从而促进“美”的个性发展。
总之,审美的这种社会性、普遍性的本质,有利于个体心理调控力的培养。通过审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不只出于生态保护的愿望,还出于审美的愿望,人自觉地去爱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通过审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了。个体自发地调动心理的潜能,去调节好与对象的关系,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而在美术教学中离不开美育,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发展学生感知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美术活动以创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通过运用各种实践活动,培养精益求精、不怕困难的精神和自信心、独立性。通过欣赏活动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培养人文精神。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术学科优越的条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