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9-04-03 11:46:07
小学数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摘要: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是数学教学最常见的教法应用,符合新课改凸显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基本精神。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整合生活数学素材、接轨学生生活认知训练,从不同维度展开相关教学优化设计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设计
数学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是数学学科基本属性特征决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认知充分接轨,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自然是深刻的、有形的。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内质联系有众多契合点,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设计匹配度,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介入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数学话题,学生对此有较强的敏感性。1.讲述生活数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故事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要找到适合的并非易事。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数学故事,教师不妨自行设计编制数学故事,只要情节合理,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这样的数学故事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讲述数学故事要考虑学生接受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故事的追求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数学故事,以提升故事的适合度。如认识“<”“>”等符号,教师讲述一个故事:等号有两个兄弟,可这两个很淘气,虽然也是两道横线,但却要勾肩搭背,当一边拉扯到一起时,另一边就展开了大嘴。因为这两个兄弟长得很像,很容易弄错了,如何来区别呢?你只好用手去摸摸了,要伸出左手来,摸到左边是尖尖的,就是“小于号”,如果摸到展开了大嘴就是“大于号”。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也跟随老师一起动作,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教师用故事形式讲授数学符号,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成功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这样的故事介入当然是卓有成效的。2.介入生活数学话题。生活中的数学话题众多,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需要,对数学话题进行筛选,注意体现话题的趣味性和精巧性。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不同的敏感反应,教师要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最为关心的话题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捕捉生活中充满情趣的数学话题,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如毫米的认识,教师展开教学引导:我们平时测量长度一般用什么工具?对,是米尺、直尺,如果要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米或者厘米来表示可以吗?大家先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看大约是多少厘米?学生开始操作,很快就给出结果:数学课本不到1厘米,也就6个小格子。教师给出数学新概念———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找到最小的格子,这两个最小格子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学生仔细观察直尺,对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形成直观认知。教师引入生活常见数学测量话题,引发学生操作兴趣,并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毫米概念,以及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关系,学习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二、整合生活素材,优化课例引导方式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契合度,教师展开学情调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选择课例,优化课例引导方法,都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1.根据学情调查选择课例。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摆脱知识灌输传统意识,需要在课例选择上展开突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生活数学课例资源,可以快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时,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展开教学引导:我这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分呢?分给四个同学呢?学生很快给出回应:分给两个人,用刀从中间切开;分给四个人时,将一半苹果从中间切开,就可以了,确保每一块都一样大。教师继续引导:当分给两个同学时,每人分得半个苹果,分给四个人时,每人得到多少苹果呢?如何用数字进行表示呢?学生给出答案:分给两个人时,每人得到1/2个苹果,分给四个人时,每人得到1/4个苹果。从学生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早已看过教材,对分数有了一定了解,所以才能快速给出正确答案。教师拿出苹果作为课例展开引导,学生感觉亲切直观,很快就进入到学习思维之中,顺利接受崭新数学概念———分数。2.根据学生经验展开引导。小学生生活经历不是很丰富,但数学方面的认知积累并不少。教师在教学引导时,要结合学生生活数学基础展开,其引导效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特别是课例设计讲解时,一旦与学生生活认知实现接轨,由此激发出来的学习主动力将是惊人的。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因素给学生生活认知带上一定影响,教师要对课例适合度进行多重考评,甚至要进行整改,以提升其匹配性,这样才能发挥课例的引导作用。在搭配问题学习时,教师找出五个女生,让其他学生评价其穿着,而且从五个女生最后选出五件衣服,或上衣或裤子,然后进行重新搭配,看能够有多少种搭配。学生对五位女生穿着评头论足,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生非常认真地进行多种搭配尝试,教师跟进指导,并对不同搭配方法给出自己的评价。这虽然是数学课,但从学生学习状态上看,却像美术课、艺术课了,给人的感觉特别温馨。教师找出几位学生作为模特,给课堂增添了不少情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接轨生活训练,构建完善认知体系
课堂训练是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精选生活数学训练内容,拓宽数学训练域度,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数理,促使学生完成数学认知体系的构建。1.精选生活数学内容。数学教材中设计大量训练内容,很多训练都与学生生活有较高契合度,但由于教材带有普遍性特征,未必对学生认知形成有效覆盖,其针对性相对要弱一些。教师在课堂训练设计时,需要对相关训练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引入学生最为关心的数学训练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数学新知,提升学生数学生活应用意识。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为体现训练内容的直观性,教师要遵循“最近”区域选择原则,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展开数学思考。时、分、秒学习时,教师这样设计课堂训练:①填空:上完一节课需要40(),再加()分就是一小时。超市上午8:00营业,晚上10:00关门,一天的营业时间是()。②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小学生每天睡9();吃午餐用了30();晓晓跳100下绳子用了60()。③在括号里填上“=”“<”“>”:半小时()40分;91秒()1分钟30秒;36秒()6分钟。④月亮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多少千米?从训练题目设计情况可以看出,这些训练内容都与学生生活有重要关联。2.拓宽数学训练域度。数学生活化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接轨生活认知,需要拓宽数学训练维度,把数学知识放到生活实际中,通过学生实践感知,探索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拓宽训练长度,设置开放性、实践性更强的训练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验证数学,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构建数学认知体系,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估算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出训练设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①晓红要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够快速说出晓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②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③估算下,你们年级总共约多少人?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介入到学习讨论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组训练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学生结合生活感知经验展开学习,其学习认知是特别深刻的、鲜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多元创新整合,借助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数学话题,根据学情调查情况选择适合课例,进一步优化课堂训练内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觉醒,并快速构建完善的学习认知。
作者:牟紫琦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