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自媒体背景下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2 23:50:18
自媒体背景下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分析
摘要: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产物,它强调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提倡学生们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翻转。在本文的教学探索中,笔者从自媒体角度出发,结合小学数学实际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灵动翻转,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浅见,希望以此激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惊喜、更多非凡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自媒体;课堂教学探究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互联网时代与新兴教学理念融合的产物,尽管在国内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并未普及,但其显现的优越性和前瞻性势必成为今后小学数学课的流行趋势。翻转课堂把学习的主体由教师转移至学生,把学习的主阵地由课堂分散到课外,把学习的资源由教材延伸至多媒体,有限的课堂时间成了师生探讨课程重点的宝贵时间,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潜能,而且对于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师与生的动态互动。在此基础上,伴随着自媒体风潮的掀起,翻转课堂的运用不仅与微课等新兴课程载体挂钩,更借由自媒体的东风让学生自学起来更轻松、更有料、更充实、更欢乐!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地尝试这样的教学新理念,以翻转课堂的理念重构课堂,为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的、有趣的、充满惊喜的体验。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试图从课前自学、课内探究及课后巩固这三个步骤,浅析自媒体背景下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运用与优势。
一、打破时空限制,互动预习促自我建构
在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反应速度、接受能力的不同,经常出现知识理解程度的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畏惧课堂学习,担心自己遗漏重点或者跟不上别人的脚步。而翻转课堂的运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由学生。学校和家庭都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观看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微课视频进行课程预习,并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选择快进或后退重复。如此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甚至学生还能借由微信、QQ、博客等自媒体途径请教老师,与同学互动,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掌握部分知识,提出疑惑难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所涉及的几何元素和数学概念非常丰富,教师在课前结合教材将本课重点内容做成了一个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引导学生自学直线、线段、射线、角等多个知识点。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自觉性和专注度有待加强,因此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通过微信群进行互动,一方面家长根据教师的提示引导孩子更具针对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中给予教师更好的教学建议。同时,学生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联系、朋友圈评论、博客反馈、贴吧留言等多种自媒体渠道向老师、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不解。譬如有个学生认为角应该是由一个点和两条线段组成的,他将自己的想法发在了朋友圈,他的观点是角的长度明明就可以度量,那就是线段。自学结束,很多学生便评论了这条朋友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并通过自学所得为该学生进行解释:角的两边是由一个点延伸出两条无限延伸的线,这与射线的概念是一致的,即使角的两边延伸得再长,也不影响角度的大小。一个小小的手机互动,为学生解开了疑惑,也使得其他学生对自学知识进行了建构与梳理。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资源,将其变成我们教与学的新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小空间”里,畅谈学习,分享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二、打破听课束缚,课内探讨促思维激发
一堂45分钟的数学课,如果尽是教师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不用说是好奇多动的小学生会心生厌倦,就算是心智成熟的大学生也很难有思维的突破。而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运行,真正打破了学生循规蹈矩的听课模式,并将课堂作为答疑解惑、课题探讨的载体;学生将课前自学存在的不解留到课堂寻找答案,教师则是结合真实例题梳理重点知识结构,学生在丰富的课堂互动和头脑风暴中夯实知识,拓展思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课前,笔者结合学生日常购物的实际经验,精心设计了一个以生活为背景的微课视频,组织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微课小任务。经过课前动态又直观的微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的技巧,并对这个有趣的生活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课堂后,教师便以一道常见的生活应用题激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在讨论后得出答案。“周末时,黄老师来到文具店,买了3本笔记本和2支钢笔。服务员告诉老师,一本笔记本是3元,一支钢笔是5元。大家帮黄老师记记账,她这次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准确答案,更让教师惊喜的是,他们还总结出了计算这类应用题的通用步骤,这便是思维激发与归纳总结的产物。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适当的指导与总结,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自问自答”。在这个逆向思维的活动设计中,学生们由问题的解决者,变成了问题的发现者、设计者,不仅强化了他们对运算技巧的巩固,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与跳跃能力。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大程度地释放了学生的“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以“隐形推手”的方式,推动了我们教学活动的开展,达到了“以学促教”的目的。
三、打破练习素材,先进资源促知识巩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课后作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千篇一律的练习册以及机械的题海战术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细心琢磨,不断创新,还要在变式练习的设计与开展上,多做一些思考,把做练习变成一件快乐又有趣的事情。其实,随着网络资源的逐渐开放与充实,学生在巩固知识时,还可以从各种教学网站、学习论坛中找寻到更先进更有趣的练习题,甚至也能通过自媒体互动与其他地区的学生交换资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将其变成我们练习设计的新灵感、新平台,实现练习的翻转。譬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学生练习的落脚点更应侧重于实际运用。学生掌握了书本中的练习题后惊觉“不过瘾”,便主动在“百度作业帮”“百度知道”和“搜搜问答”帮别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有个网友在“百度知道”求助:“我们家门口要修路,但我没有大型的测量工具,现在已知这条路上有5棵树,请问怎么办呢?”学生随即让网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进而通过规律及混合计算得出村道的长度。在这个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用手臂,有的用脚步,还有的学生就不同年纪的脚步大小较起真来了,进行了分类讨论,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这一运用真实有趣,学生在“助人为乐”中扎实巩固了课内所学,一举两得。可见,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不爱讨论,也不是调动不起来,只要我们抓准切入点,以他们喜欢的形式,插入话题,打破以往陈旧、固定、僵化的练习模式,就能激发他们做练习、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这样的作业形式,集小组合作与交流讨论于一体,虽然练习的量不多,但是切得更深,延得更广,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在平时的数学练习设计中,我们要逐步从量性评价过渡到质性评价,提高练习的质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并倡导学生们在合作参与的过程中共同完成练习目标,解决练习问题,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总结,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让学生的练习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翻转课堂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翻转”:翻转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翻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翻转了家校之间的沟通方式。而自媒体的兴起,带给学生的是更加便利与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开放却独立的互动空间。另外,为了确保翻转课堂的高效运行,教师要把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资源,优化家校互动机制,不让自学成为懒散的借口,不让自媒体学习成为玩乐的说辞。
作者:申启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分析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