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教育    发布时间:2019-03-24 09:52:2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教育
吉化九小  丁红
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创新教育,必须创造一个“活”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使科学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精神、富于时代感的素质教育有其归宿点。
关键词:创新  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因材施教;自主创新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使他们掌握“点金术”,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是我国现代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信息技术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创新教育,必须创造一个“活”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使科学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精神、富于时代感的素质教育有其归宿点。下面就多年来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总结,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从“教师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讨”。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由教师支配,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让学生讲座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事先划好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转,而不能跳出去也要赶紧拉回来,致使学生不敢也不想向教师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生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独立进行的活动很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煞了。
      要真正使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摒弃“知识中心”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核心”观念,摒弃“教师本位”观念,破除“权威”和“习惯”,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为指南,把信息技术课堂还给学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疾呼的“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造一个的信息技术课堂
      近几年,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诚然,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探索和总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课堂教学模式,如果过分依赖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会被其“模式”所束缚,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气和活力。另一方面,在同一个教学班级当中,学生计算机的起点水平和个性化差异很大,他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也有很大的区别。本着不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则和针对当前学生起点水平不同、兴趣各异的问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分层递进、个性化教学”的创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有差异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变“照本宣科”为“个性创新”,创造一个“活”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确定一个既符合教学实际又符合学生认知多重性规律的“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保证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成功,就必须有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它已由只重视认知领域的传统教学目标,扩展到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等多种领域,这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甚至于今年和去年都是一个样。这种心中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不考虑学生学习上的具体需要、没有个别差异的目标,就是一种“死”目标。为此,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使目标“活”起来:一是变抽象的学生为具体的学生,对不同起点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变静态的目标为动态的目标,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一个 “活”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完成这些小的教学目标的先后顺序,教师只要明确指出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着重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通过上机操作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每节课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定预定学习目标,甚至于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调整。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建立起学习信心,从而去大胆尝试,学得才有兴趣、有效率。
     (二)制定一个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面向实际的放射性的“活”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从教材的权威的迷信中走出来,决不能死板地局限于某一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如设备使用情况、课时安排时数、学生学习基础情况等),大胆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组织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活”起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应用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体现它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实际生活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了就能用,解决相应问题。如在Word教学中,建立表格及其处理技巧的时候,在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们要求学生设计一张本班的课程表或成绩统计表,看谁设计得最美观、最独特。学生在自己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他们会主动提出疑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驱动他们主动学习。
2、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他们不断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动力。他们在这个年龄段里对于美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变化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也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我们在刚开始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时,利用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在讲课前,先出示一些例子,从最简单的纯文字文档,到版面设计很精彩很复杂的文档,学生看过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可以把用于配合教学的课件尽量做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举例或演示时尽量采用学生喜好的内容及事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每一节课应该既有基本知识的讲解,又有上机操作练习的机会,以满足他们喜动的需要。还可以尽量安排介绍一些关于计算机设置和常用软件使用方面的“小窍门”、“小游戏”和“知识拓展阅读”等内容,不断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3、思考性
     “授之以鱼”,未若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既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考性,“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就要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进行发散思维,发展他们的想像创造力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
     为满足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不同的层次,既有一般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又有留给基础较好而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例如在Windows XP基本操作的教学中,对于文件的选定、复制、移动、删除等基本操作,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而对于文件的隐藏属性、共享属性的使用,程序的安装和删除等则不作为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提问掌握。
      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实现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学Word软件时可以和语文写作相联系,熟悉键盘的操作过程可以和英语单词学习相联系,学习画图软件时可以和美术创作相联系……由此可以使信息技术的学习变得更立体、更有深度。
(三)研定一个多向思维又互动的“活”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找出别出心裁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大家能站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产生互动效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从教学方式的设计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把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穿插安排。例如在学生首次接触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如果一开始就详尽地介绍和讲解操作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若在简单的介绍之后让学生先尝试操作,当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困难时,他们就会有探究的欲望,此时再详细地讲解操作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前导,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去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Word2003时,从一开始就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实际问题,如要求学生利用Word2003写一份“自我介绍”,让新同学更好地了解自己;设计一份“每周时间安排表”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利用时间;用电脑做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老师或同学……等等,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逐步学会了汉字录入、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形处理、图文混排等操作技巧。
 3、让学生成为主角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题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每一节课中都应该给学生安排适当的上机操作时间,应该让学生知道在上机操作的时间里,他们是计算机的主人,只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可以赋予他们最大的自由度。在课堂里创造多向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先后次序来完成老师要求掌握的各项知识,尽可能多地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一个“活”的信息技术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努力使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初探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