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元性评价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8 19:51:39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元性评价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上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课程评价上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在教学结束后实施评价并将评价作为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并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根据,忽视了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期末得到的也就是成绩单上简单却具有决定性的“优”、“良”、“合格”或“不合格”。这种简单而不合理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更是差距甚远。
(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在农村的小学中,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学校硬件设施相对较差,小学中能开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错,一般是两个、甚至三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课上学生时常无法完成自己的练习和作业,而课后又没有条件继续完成。农村大部分的家庭,没有电脑,有些家庭即使有电脑,家长对这些新事物了解也甚少,学校还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造成学生的信息素材个体差异非常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轮到上机的时间本就很少,更不用说在课堂中抽出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再加上大多数学生缺乏评价意识,很难或不能给自己和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教学评价,对于农村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来说成了一大难题。
(二)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为主,因此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一节课中,学生作品评价和课堂总结这部分的时间缩减了,甚至取消了。然而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如果忽视了“评价”这一块,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即使有评价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然后片面地简单的加以判断,从而甄别出学习成绩好与不好。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法,缺少的是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创造能力等全面的评定。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学习习惯的发展。
2、评价的主体一元化,教师成了教学评价的唯一主体,重教师标准忽视学生感受。面对学生的作品,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作品的创作意图,总是以自己的“好”“恶”观去进行审视,实施的是“一言堂”的评价标准,学生没有对自己作品的解释权,使学生一直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重单一评价忽视多元评价。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等级制”评价方法。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甄别优劣与等级划分,势必会减弱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枯燥乏味,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评价本该具有的激励、导向和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在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技能形成、情感等方面能力的评价而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开展课堂教学的多元性评价不仅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关注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教育界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上有了不同的探索,但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做法,加上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的学科,因而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研究很少。在美国,中小学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早已完备,小学已经取消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把学生计算机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融入到了各个学科教学中,实施评价方法有:直接评价、操作评价、真实性评价、作品集评价、动态评价等。基于电子作品评价的教育改革成为新一轮发展趋势,这些评价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各地也开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然而他们的多样性评价模式是建立在理想化的构思上,并没有长期的具体实施,也不适用于农村硬件设施较为简陋的课堂教学。在它的基础上,本课题将对多元化评价的形成与实施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再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把学习者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评价中有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调控及评价,制定出较为健全的评价方案。在评价中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评价,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习者,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并能注重学生发展的每一方面,评价的出发点应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体系从学习参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素质能力考察。评价过程中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等,使用多种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2、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评价的积极性。多元化学习评价确立了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发展、学会合作。学生学习前了解自己现有的基础,通过对自己日常学习中良好学习行为的记录,激发学生关注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通过多方位的评价验证自己的学习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多元化学习评价重视学生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从中发现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和潜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下阶段努力的方向;结合个人学习成长档案、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以评价促发展,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体现评价的功能。在时间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喜欢学习。通过教学评价要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制定适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方法,纂写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多元性评价的相关论文。
五、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元性评价的策略
(一)、构建立体多元性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基础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创新意识、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制定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量化表时,应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最终利用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四级。
就评价形式来说,传统评价的唯一来源是教师,这种形式单一的评价主观性强,缺乏客观合理性,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元组合评价方式,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1、教师评价
教师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学习成果的优劣。这是一种高速度的评价方式,它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价任务。但这种评价仅使用一个标准对学生成果的评价也是不完善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只能评判完成任务的好差。
2、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应在整个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反思。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选择某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时依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
3、学生互评
学生的互评应以叙述自己观点、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为主,也可以让学生自定开放性的评价标准,自由点评。在学生互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取他人的建议,不断地对各种观点进行反思,并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来观察,不要以一个标准来衡量。
4、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是指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而受到小组成员的评价。小组评价体现的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精神,个人的评价,个人的眼光毕竟是有限的,小组评价则是从注重个体评价转移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各个小组都会以自己的活动项目主题为蓝图,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的评价任务。这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评价方式。
(二)、构建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
1、约定式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强调以学为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约定式评价”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开始时,给出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学生通过元认识去同化新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最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是由学习约定中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来决定的。这种评定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均不受限制,只要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约定就可以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内容多样、手段各异、主体多元的评价,由始至终让评价来提醒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使评价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2、量规评价
“量规评价”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往往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操作性、准确性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基本程序是:先编排专门的评价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评分标准;
再在听课的基础上进行评定;最后进行数据处理,汇总所有的评价表,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总得分或等级。在设计量规时,应注重两条原则: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3、文件夹评价
“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学生文件夹的建立应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要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表,自己特有的材料,最满意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对解决问题的反思,纸笔测验卷等等,并不断充实、调整。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定期展示档案袋内容,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契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4、上机测试评价:
上机测试评价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来反应学生的心理认识变化。操作能力的评价在机器上进行是必需的,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同时可以尝试基于论坛平台及Blog评价。通过论坛及Blog进行作品的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09.1—2009.2)理论基础考察,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学习多元性评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并制订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3—2009.10):
按照研究的方案实施,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教学方案,检查成果,定期检查与讨论,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组成员互相听课,观察记录,自我评价,反思课堂教学,发表各自的见解。我们通过讨论的结果,再继续实践和修改总结,直到有了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评价方案,然后再继续实践。
3、第三阶段(2009.11—2009.12)总结阶段:
整理分析资料,总结成功、失败的研究结果,分析成功的原因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汇编成功案例。
(二)、人员分工
林见俊主持、协调课题的实施,课题组其他成员负责课题方案的实施、统计及反馈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我校有开设计算机课的能力,课题组成员大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都参加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以及设备添置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八、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年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苗逢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林宪生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易凌峰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