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4-08 19:52:08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专职老师少、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学生对信息技术缺乏正确引导等。这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环境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而现在我国2亿3千多万中小学生中,农村就有1亿4千多万,所以农村学校如何更好地开设好信息技术课,缩短与城镇中学的差距成了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根据了解,我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大力发展。他们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对于这一目标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实施,而其它的则无关紧要。以这种偏颇的目标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学生也会受其影响。会使学生只去学习升学科目,而不会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化教育。近年,中国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了解得知,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而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是硬件设施不齐,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信息技术设施,但还是不能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因为这很不利于开展学生上机操作部分的教学工作,还有部分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限制了学生只能在上课时才能用得上这些设备,以至于这些设备除了上课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就被闲置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特别是这几年,原来校校通工程实施时,国家配备的TCL电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它的硬件设备与现在的主流设备的性能差距很大,很多软件都无法正常的安装使用。近两年,在我们江苏地区,又实施了一个大的工程,龙芯工程,我们江苏每一个学校都安装了一个龙芯机房,但说实话,这次配备,国家虽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实际作用是不好的,龙芯电脑的CPU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龙芯电脑CPU的主频也只相当于2002年左右当时奔腾处理器的主频,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够理想,在这里我用一个例子来对比一下,用我校的老式的TCL电脑来打开WORD软件需要5秒左右,而用我校的刚配的新的龙芯电脑打开类似于WORD的一个软件需要25秒左右,这种对比是很明显的,另外,龙芯电脑由于架构的原因,所安装的系统是linux系统,与目前主流的Windows xp在使用方面格格不入,特别是linux系统支持的软件不多,安装一个新的软件也很麻烦,没有windows xp使用方便。所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经了解,目前在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分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八成是自学成材,还有部分是经过培训半路出家的。这些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还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及其操作就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往往会把知识讲错使学生理解错误。实际上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不仅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提高专业素质水平,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素养还有待于提高。
(四)社会引导不当
目前,农村家庭中拥有电脑的还是少数,计算机及网络在学生们的心中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学校又认为这不是统考科目,与自己的升学无关,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读、背书本知识上,即使有时老师让他们上网查查资料都无从下手。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怕学生误操作会在网上感染病毒,自身又不懂计算机维护,只好将网络切断。再由于目前网吧的违规经营,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上网不能学好,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网查找信息资料。还有一些家长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成瘾,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也痴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五)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了解,农村小学近两年才开设信息技术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中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术语及一些操作的理解能力较弱。而教材的选定相对偏难,更适合于城市里的学生。课时的安排又较少,学生的基础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观念、资金、技术、师资等诸多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首先要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技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二、三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电脑应用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了解后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三)正确引导,端正态度
建立绿色网站和适合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特点的网站,彻底净化网络,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好网络可以纯洁人的灵魂,拉近沟通的距离,增长见识,培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上网一定要适度,不能成天流连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这更需要社会、家长、教师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四)灵活处理教材
信息技术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的课程,其发展的速度几乎与时代同步。而现在农村中学用的教材多是老教材,内容偏繁、偏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某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范例和操作偏难,吸引力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对教材重新整合,适当进行增删,重新设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课程内容适应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五)深入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掌握基本技能和获取基本知识离不开课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即它的操作性很强。
1、作为教师来说,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科研能力,完善教学评估。要重视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分析法,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个功能达到最优化。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深入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内涵 。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赛课、论文评比、各类制作比赛,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
(1)要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在教学中要活用教学形式,比如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让学生教学生,事半功倍。
(3)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要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4)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基础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生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之一,教师一定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农村教育中,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如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像等,以便适时快速恢复。
要让信息技术更有价值,教者就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不能仅停留在练习的层面上、满足于基本技能的掌握,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适时适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科整合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实现教学成果最大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教学情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吸引住所有的孩子,仿佛他们就是情境中的人物,让他们在一个温馨的、舒适的情境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我们坚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信息技术教育这朵花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鲜艳。
主要参考文献
[1]冯玲玉,天水地区城镇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
[2]宋万女,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肖红艳,张小莉,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
[4]丁欢,张慧,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