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发布时间:2019-05-01 09:16:42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新课改的实现和新课标的落实搭建起了实用平台。然而,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构,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整合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整合的主要目的;整合的研究发展应侧重其科学化评价,加大对整合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的力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标;课程整合; 课堂讲授型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整合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促进课程及课堂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促进这些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主导行为表现的变化。
一、应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整合
首先,整合的核心便是融,不论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只要具有整合的意识,掌握整合的方法,就能够通过整合发挥将各个不同的教学要素融为一个整体的作用。我们知道整合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今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结果,不仅适用教师的“教”,更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学”,整合的学习就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究。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Flash课件(单机版)辅助进行单机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运用旧知、掌握新知,为后面的句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多媒体学习环境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1.导入运用动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采用激趣导入法,首先运用歌曲,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亲切、优美的Flash动画歌曲中愉快地投入学习。
2.学习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生快乐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环节,采用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听、看、观察,加深印象与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点,分解难点。本节课训练性、操作性较强,使学生达到巩固、升华已有知识,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我运用课件段落学习模块,把图片、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采用合作交流法。指导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课件,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组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突破、分解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了友谊,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转贴
通过实例看出: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不仅可以助教还可以助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为学生发展创造快乐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1.利用网络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2.留下疑问,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海里总是涌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凭老师的口头讲解很难得到满意的答复。怎么办呢?通过网上交流讨论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继续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取,利用现代技术也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方向
1.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
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课程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高中阶段不要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必须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合理取舍。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容量,否则学生接受信息过多,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转贴
2.强化技术优势,削弱学科特点,缺少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优势是更加突显学科特点。在此优势面前,学科特点非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显得毫无个性。原因不在信息技术本身,而在执教者片面追求信息技术优势。比如,将鼠标代替粉笔,将直观的图像演绎代替必要的数学思维想象,将收集资料代替语文的朗读感悟,将留言板代替语言表达的培养,使学科教学应有的个性迷失在信息技术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应得到有机整合,但是教师一般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教材内容与网络信息的整合点,至于这种整合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何重新构建则很少研究。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
3.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1)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现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
(2)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失误,有些教 师对学生的主体定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绝对化倾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而现代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些教师却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为放任自流,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教学时,个别教师出现让学生在网络中放任自学的现象。没有一个合理的引导和监控,学生在网络上毫无目的地乱碰乱撞,这样课堂的教学任务如何能够完成?
②合作探究仅仅是形式。新课程标准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探究与合作。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团队协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目前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合作的组织者和观察者缺乏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学生缺少对既定目标任务的分析、分配与交流,使合作探究变成小组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于变成小组长的一人行为,成果展示并不是全体组员合作的结果,仅仅是个别学生的意见而已。
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地进行整合,不仅是一个教师信息技能的体现,更是一个教师敬业尽心的体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实现网上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最佳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打动学生的向往之心。明确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创设问题情境,起动学生的探究之心。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4]丁恺芝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教育科学。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