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5-01 09:22:41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陈春梅
作者单位:莲花县坊楼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日渐流行与传播,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生能力,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育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我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在学校教育中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勇于创新的外语人才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作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突破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运用信息技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教师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要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策略整体设计,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入手,不断地形成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地利用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环境,从而更主动地学习。通过运用精心设计的课件,使学习都能进行独立的网络学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自制并放在服务器上的课件,带着主要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地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寻找答案,通过网络与同学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如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与归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体作用,懂得自己要学习什么,如何去学,有问题该怎么办。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还把大量的口语交际情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画面提供情景,学口语、用口语,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情景对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愉快地交际中,克服了小学生口语能力低、弱的恐惧心理,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好习惯,让他们更好地去听说交际,使他们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充满自信地与人交谈。
二、展示课堂教学结构与过程,优化学生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能系统地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冲动。这样,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使得他们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像、从无声走向有 声、从单调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和多向性。运用这一技术,形成了程序性教学,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此过程中,除了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11、12、13、14、15这五个数字时,就把这些数字根据它们的读音规律让学生进行归类,然后利用我们前面几节课所学的0—10以内的数及句型What's …and…? 围绕一个数字,四人一组讨论,说一说这个数字可以由哪些数字组成。同一个数字有了这么多精彩的答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同时,画面上出现大量的组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想方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捕捉满足与欢乐。给予他们信任与勉励的目光,克服少数后进生的自卑感,让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不断探索中迸发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渗透语言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他们脑子里的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将枯燥字母的"形"用生动的画面显示出来、将抽象的语言材料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来领会语言知识,让他们的语言与思维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更加具有立体性。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学习策略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们设计屏幕上出现各种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视听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眼耳口鼻手体脑并用。多种器官的参与不仅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还能使他们的音乐智能、动觉智能、空间想象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调节智能得到发展。动,主要指学生活动,在动中学,在动中练,在动中用,在用中感受与体验语言,习得语言。静,主要指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思考、阅读和习作,或构想某一活动所需的语言,或反思活动任务,使行为形成与认知深化有机结合。动静结合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和生生互动与教师教授及引导的有机结合过程,以达到优化学习过程之目的。
2、动态演示,提高学生认知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快黑板,很难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无法向学生演示的情景,这个时候使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本来散在的、游离的信息因素,在多媒体技术手段作用下,有效实现了情境促进认知,认知深化情境的激励状态。比如“G”的书写顺序,在课件中一笔一笔地书写,还伴有电脑中好听的提醒:“注意喽,背要弯弯的,像老公公呢!”比如单词出现在一个个气球上,学生会读一个,气球就会慢慢飞扬起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如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于传统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不应完全替代传统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粉笔与黑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他的最佳效果。
3、享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而英语教学是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学生仅靠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得语言,所以形式多样的课堂激励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性兴趣的保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送一段音乐”(如:Good ! Excellent!Well done!You are Ok!Wonderful!Baby,baby,clever!and so on .),“送模拟礼物”(Stars / flowers / stickers ),“大拇指行动”(Give the pupils big hands,and they will feel very happy and like to study more and more!!)。激励时要注意个人,有要关注小组,以培养学生得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
四、运用多媒体,开放学习环境
1、课内创设视频情景
课文实地场景形象鲜明、清晰、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首先产生感性的认识,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shopping”前,我们可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商业街”。大屏幕出现热闹的街市,还有轻快的热闹的音乐,用水果、玩具、服装等模拟摆设成“水果店”、“文具店”、“服装店”等。安排学生三三两两分散在“店”里。大屏幕上形形色色的物、景的刺激,使学生兴趣盎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迫切了解学习内容的冲动。逼真的模拟情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感知,为其学好“shopping”用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外营造语音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校园内设立“音乐铃声”,每一节课上下课都是一段好听的简单的英语歌曲。每天晚上睡觉前,播放长长的三十分钟的英语交际对话,让学生伴随着英语的对话中甜甜入睡。这些都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英语交流水平的好方法。还有学校做早操,也是在广播里播入英语口令,当学生们走进操场时,就必须听英语口令,提供这样有利的学习条件和交往环境,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了其交际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校还经常组织英语沙龙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校外参与网络学习
目前我国校园网还有家庭教育网络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我们深感到,必须更新学习观念,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大趋势。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学生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有语音聊天中的跟外国小朋友直接对话,有异国风景的欣赏图片,有外国人的生活情景……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布置这样的任务,例如让学生在回去后用英语打招呼,上网学习简单的英语交际对话,可能的话参加英语聊天室。总之,要激励学生积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在信息时代,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有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观点,更新的思维去看待英语教学。开放我们的课堂,拓展我们的教学思维,让英语教学有一个全新、更高的层次,让每位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英语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2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3
4、张中华网络环境下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