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实现,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通过与实际问题和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也提供给了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整合 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
知识经济其实就是以创新为特征,特别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当前我们正进入知识经济的高峰期,谁在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化已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本身也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变革中信息技术为我们实现知识的创新,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生产力,最终将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一直感觉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有意识地尝试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充分运用网络环境和软件资源的优势,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问题情境,问出创新意识。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课堂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去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情景,以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情景创设的不够巧,就只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而已,即使是有兴趣,学生们也是对情景的表面有兴趣,并没有对情景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始”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创设情景,更有效的引导学生们生趣、生疑,思悟创新。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再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赏心且入情入境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首先通过“大屏幕”播放一段《学习剪纸》的纪实短片,优美的音乐,神奇的变化,优美的图案一下子把学生们吸引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在学习剪纸的裁纸步骤时就有学生质疑了:我们要把一张大纸剪成什么形状那?怎么剪才正好不浪费那?怎么裁纸能裁的有对又快?有什么简单有规律的办法放我们省时省力?教师趁机将学生引入探究“裁纸”的情境中。接着教师设疑提问:假如让你把纸裁成正方形,你喜欢要多么大的正方形的剪纸?你会怎么裁才不会浪费呢?有什么又快又好的巧妙的办法吗?此时,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早已各自插上想象的翅膀:此时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办法,并对优胜组进行全组奖励。带着兴趣,带着激励,学生们会更积极主动的动脑思考讨论思考。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展示。小组展示时我们可以利用投影仪让各组代表在大屏幕下展示,既能让大家对他们的做法作出评判,也能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分享到他们小组的思考成果。另外利用多媒体网络,我们也可以将教师课前预想到的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讲剪纸的过程做成动画,既形象又明了
二、提供想象空间,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切创新都伴随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源泉。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做法非常少。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讲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其中链接了几组动画视频。教师分配给各小组一组动画视频,要求各小组在观看之前先关掉声音按钮。然后将视频反复观看,猜测里面发生的故事及人物对话。看哪一小组能够编写出最精彩的内容。结果是: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观看、揣摩,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每人写出一句话或是多句话。当他们按照要求打开声音按钮听一遍课文录音时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相比起原来的故事竟有那么大的不同!但各小组成员却将故事叙述的生动有趣,故事新颖,情节设计合情合理。这种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予设任何限制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意识在被挖掘出后是可以锻炼提高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创新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科学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活动课《蔬果造型》融合了语文、数学、劳动、美术、音乐、自然等诸多学科的大量知识,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科学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变得“轻而易举”。
教师把课前搜集到的各式“蔬果造型”图片扫描到电脑中,用Power point制成幻灯片演示,通过大屏幕展将“蔬果造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片的造型特点、材料搭配、色彩搭配等,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产生创造美的欲望,积极鼓励他们分组合作、实践,很快就设计出了色彩艳丽、搭配和谐,富于艺术美的“蔬果造型”。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将学生的作品通过教师机整合后制成了另一组幻灯片,并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播放给全班学生观看,及时开展自评、互评活动,使学生们在获得成功感、自豪感的同时树立了强烈的自信心。接着再次激发学生:请你们给这些“蔬果造型”取一个贴切的名字。“红孩儿”“月亮船”、“胖冬瓜”等等一个个动听的名字脱口而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信息技术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整合后,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还有许多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学习任务之中,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已凸现出明显优势。我们期待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全面整合,为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变革带来更好的成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乐毓俊 [M]计算机辅助教育简明教程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肖帅。在潍坊市寿光市侯镇中心小学任职教师教师。
联系电话:15006630637。E-mail:xiaoshuai5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