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数学的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0-01-06 08:52:57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数学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还会极大地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变革。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新知的获取,是通过定理和法则推导等而来的,只靠教师的抽象讲授,学生只会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内容兴趣不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根据新知识的内容,有机地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 周长的认识 》时,以平时体育课的环形跑的过程为出发点,学生通过观看一次田径比赛,体会什么是周长,操场的周长是围成这个操场的边;再通过观察教室里的物品,了解各个物体的周长分别是围成这个图形的边。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让各个物体的边闪烁,使学生加深对周长的体会。认识了周长以后,出示一些规则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图形的周长是什么?长度各是多少?先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寻找不同解法,开拓思维。再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现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例如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有如下三种算式:5+3+5+3=16(厘米),5×2+3×2=16(厘米) (5+3)×2=16(厘米),学生从中得出启示,可以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样归纳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的周长。这样的启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具体表象是逻辑思维的萌芽,是抽象思维的基础。运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创设声像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表象,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例如,教学《 相遇问题 》的应用题,可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利用计算机创设动态情境,设计卡通人物,向学生展示相遇的过程。通过动态化的演示,如放电影一样生动活泼,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学习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把相遇问题的过程提升到线段图,使学生从表象认识提升到抽象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逐步向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感到困难,任凭教师如何重复说明讲解,仍是理解不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直接教学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设计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生动地演示两人从不同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把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5分钟,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就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准确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人的相距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生动的演示,令本来较为抽象的内容一下子形象具体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也解决了,而这愉快生动的演示课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3.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培养训练过程中,必须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信息技术可以以“动”的形式模拟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教师巧妙引导和重点点拨下,进一步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计算下列图1组合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题目一出示,同学们纷纷讨论。在学生汇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计算机形象演示推导过程(图2):

计算机的演示推导,同学们很快做出这样几种解法:①6+6+3+5+3+11=34(厘米);②6×2+3×2+5+11=34(厘米);③6×4+5×2=34(厘米);④6×3+3×2+5×2=34(厘米);⑤6×4+3×2+5×2-6=34(厘米)。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渗透了转化思想,使学生获得表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和推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变题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算法、轻算理,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揭示算理。在进行变题训练中,既增加训练量,使学生解题熟练,又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复习《 连加连减 》时,出示图画应用题:一棵大树上,有3只小鸟在树上嬉戏,飞来了3只小鸟,又飞来2只小鸟。请学生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操作电脑:8只小鸟在树上嬉戏,飞走了3只小鸟,再飞走3只。请学生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之后又再操作:8只小鸟在树上嬉戏,飞走了6只小鸟,再飞走2只小鸟。请学生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又如,在复习《 分数应用题 》时设计一个动画,通过按动鼠标来改变画面内容,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并解答:课间活动,有10名同学跳绳,走了3名,能提出什么问题?生甲:“操场上有10名同学跳绳,走了3名,走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生乙:“剩下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生丙:“走的是剩下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一个,按动鼠标在屏幕上出现一个(预先在课件上设计好相应问题)。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操场上原来有10名同学跳绳,走的是原来的十分之三,走了几名?”“还剩几名同学?”“剩下的比走了的多几名?”……这样突破课堂狭窄的天地,拓展知识空间,使单调的内容变得更有趣,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向。而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适应时代需求,就要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更能对学生主体性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让教与学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