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
1、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中小学信息教育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在快速增长。教学模式也渐趋成熟。而面对社会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与日俱增的信息,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因此信息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它的主旨在于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法内容、教学方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大景观。我国掀起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高潮。
笔者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实施过程中,存在对课程理解偏窄、原单一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目标要求等问题。探索培养学生信息素引发学生高层次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标,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能力目标应包含培养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数字化学习能力两个大层次,信息社会道德、情感教育应融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数字化学力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反思学习”教学方法和设计流程。但是,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却无法凸显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生硬化,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具有“口标指引性、反思性”等特征,在“以学习为主”的活动教学中,学生人多数时间处于白主与协作学习状态,要想使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能够达到“殊途同归”,则必须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引导作用。由于活动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高级认知思维、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听以学习目标主要也表现在认知策略、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学习日标分析是指在了解整门课程及教学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当前活动单元目标的过程。在活动学习中,学习日标不是单一的,是分层次、分土次的,一般可分为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是指学习活动基本达到的能力性日标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智慧,如某种学习技能的掌握,解决问题策略、认知策略等;
伴随性日标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引发的日标,涉及活动过程中具体内容的认知和技能的发展;
发展性日标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属于可能发生的、高层次的目标。
2.2 以学习活动设计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都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即学习活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本质核心之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任务设计和学习行为与策略的设计。
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对学习成果形式的描述,是学习活动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归结为学习任务的设计。}h3;学习任务设计主要是依据学习目标、个体认知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设计一定的接近真实生活、社会实际,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或任务,以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行为与学习策略的设计:主要指学习者行为、学习组织形式、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是学习行为与策略的设计依据。学习行为设计包括学习的具体行为和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画概念图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的设计包括学习环节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都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和刺激,建构主义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性,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完全控制学习内容和过程,而是对教师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环节,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和学习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意义建构。
2.3 注重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组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学习资源的设计包括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多种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供学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应具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特点。在学习环境设计中,还包括人际支持,但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非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2.4 学习评价设计多样化的原则
学习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在活动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化理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活动学习过程中要尤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习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多元化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教学情景的动态性,复杂性及混沌性有时会使设计周密、细致的教案变得流于形式,对于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难以预期的教学问题显得无能为力。所以,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际教学—学习活动情况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实时的调整和修正。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3 培养学习态度,快乐学习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4 合理预设教学目标
学目标要根据教材体系确定,根据该课在整个教材的地位,上下联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适当调整。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做相应的删减、增加。根据该课的学习对象的年龄特点,信息技术水平、能力,做相应调整。
比如在《网络简单应用》这一课中,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领域,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发展状况,能够说出网址、电子邮件等基本概念含义。能够分析不同信息交流工具的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特点。
技能与能力领域,学会用IE浏览器浏览信息;学生能利用电子邮件、电话等工具交流、共享信息;能够从网络、书籍、光盘、电视等不同渠道搜集信息;能够通过文件夹或资料目录对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存储;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技术采用不同的媒体形式发布信息。
情感领域,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网络信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具备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和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使用他人资料时的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能够意识到对自己发布信息负责,愿意参与小组学习、与池人合作、分享意见
学习能力,能够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认知和研究工具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作品与工作进行反思与评价,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
4、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使用教学方法
4.1.1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带着一个明确的和规模适当的任务去学习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做到“单刀直入”“急用先学”,便于突破某些线性展开的十分烦琐的教学材料的困扰,能使学生较快地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小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美丽的作品,告诉学生学完画图软件后,我们也能创作出这样美丽的作品,这样在给了学生一个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
4.1.2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生任务。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比如在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时,课前(讲解计算器的几天前)我给学生留了个家庭作业(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里至少有一个学生家里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计算器,学生自己或者请教别人学会使用计算器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再和计算机里的计算器相比较进行学习,学会其简单的使用方法),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原来的学习小组,先简单介绍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课下探索出的使用方法完成一些计算题,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辅导,最后根据各小组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总结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1.3 开展第二课堂
开展第二课堂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将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并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比如:绘图创作、文字设计、电脑文档管理等。开展第二课堂既锻炼了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又得到了强化,而且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把握,从而促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4.2 课程单元教学实施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其一般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教学过程的要紧扣教学目标,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环节,都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展开,不要只为了教学过程的精彩而偏了题。
其次,针对教学重点要注重突出、强调、反复等体现教学重点的环节设计,要注重理解重点的方法设计,增强重点的突出地位。
最后,针对教学难点,应当有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过程体现,应当设计难点突破的专门环节,设计合适有效的突破方法,从形式和内容上保障难点真正有效地得以“突破”。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单元设计中,我们需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灵活掌握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步骤,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
以《网络简单应用》为例。 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引入阶段以及深入总结3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准备阶段,主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协作小组分配、成立资料整理小组等前期工作,引入阶段通过开展“走近长城”(结合语文《长城》一课)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兄性学习中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知识,包括IE浏览器的使用、网上浏览、网上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如何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等基本操作技能。在该阶段主要让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引入阶段,开展“我最喜欢的动物”(结合中队主题环保教育)探究学习,进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中熟练掌握以上操作技能,以上两个单元的学习都是通过给足一个学习主题,给出单元学习计划,提供自建的资源库(包括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网络应用和、word 2003的网上教程等)的模式来开展,通过制作学习作品,使学生能熟练运用word 2003制作电脑板报。在本阶段,笔者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深入总结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会鉴别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这个阶段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个,在师生共同提议下有多个学习主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通过总结前面几次课的教学经验与教训,综合设计教学,主要是对以往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注重学生评价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向学生家长上一堂汇报课,向全校师生展示学习的作品。在本阶段,主要采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5、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注重教学目标达成度
为了检验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效果与收获,作者一方面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品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另一方面,在试验结束时,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角度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笔者以先前《网络简单应用》为例阐述调查过程以某一班级学生(39人)为例进行统计。
5.1 学生在试验前与试验结束时,软件技术学习与掌握情况
为了表明试验前与试验后学生在网络、多媒体制作方面的能力变化,将试验前后的学生技术掌握状况调查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表 6-1 信息技术软件使用情况统计
软件名称
|
教学前
|
教学后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1
|
Word 2003
|
12
|
31%
|
34
|
87.18%
|
2
|
FrontPage
|
1
|
2.56%
|
39
|
100%
|
3
|
Photoshop
|
0
|
0
|
5
|
12.82%
|
4
|
百度
|
4
|
10.24%
|
39
|
100%
|
5
|
浏览器
|
9
|
23.08%
|
39
|
100%
|
由上表可知,通过本阶段学习,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Word,浏览器、
Frontpage、百度搜索引擎等网络与多媒体制作方面的基本技能: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本人还发现同学们在做作品的过程中对以前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入、熟练使用,如有同学在反思表中说“印象最深的事是在5年级时对老师讲的一些排版知识不太明白,这次在做板报的过程中,终于弄明白了”。
5.2 信息资料收集渠道调查
信息资料渠道收集能力有否提升,最能表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果,因此,在信息课程结束后,也需要进行相关调查。
表6-2 信息收集渠道统计
信息资料来源
|
人数
|
比例
|
网络
|
35
|
89.74%
|
书籍
|
15
|
38.46%
|
同学,教师,家长
|
8
|
20.51%
|
电视
|
4
|
10.26%
|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其中89.7%的学生从网络上搜集信息,38.46%的学生从书籍杂志上搜集信息。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多种信息能力得到了锻炼:少、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网络的简单应用、多媒体制作等技能,能够利用网络、书籍等多渠道搜集信息:运用多种信具工具交流信息、能够进行网页、板报、演示文稿等多媒体作品制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完美地展示思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
6、结束语
总之,作为基础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日渐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它可以推动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石。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主,激发兴趣、团结、合作学习、尝试创新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丽彦.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评价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4
[2] 林雪芬.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解决”教学的设计与试验[D]. 浙江师范大学 2005
[3] 武国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D].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4] 王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多元评价方法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5] 胡晓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D].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6] 杨志珍. 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02
[7] 刘玉军. 盘锦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