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歌声伴成长------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有效音乐教学    发布时间:2019-03-23 20:39:21
歌声伴成长
              ------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有效音乐教学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中,我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但现在还是有许多学校守着应试教育这道“缠身令”,把提高学生成绩当做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 因此,作为一名乡镇农村音乐教师本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农村   教学模式   评价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办学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美化绿化日新月异,但师资队伍很不尽人意,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是力不存心,已成为制约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大部分农村的音乐课,由于受“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束缚,往往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枯燥的教学中逐渐“沉睡”。 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随着几年来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逐步了解与不断探索、学习、研究,笔者越来越感觉到要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敢于创新。在此,笔者拟结合教学实际,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建议
一、因地制宜,构建有效的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1、特长展示,激发音乐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但一时的触动并不能使学生音乐课保持长久的兴趣,为了让音乐课受到喜爱和重视,必须呈现音乐课优越于其他课程之处。音乐本身是一门需要表现的艺术,爱表现又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二者结合立刻凸显优势。很多同学在课外学习了各种音乐特长,如器乐、舞蹈、声乐等,却没有展示的机会,而音乐课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所以我每节课拿几分钟让他们轮流进行特长展示,让其他孩子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为有音乐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动力。孩子们盼望着一周两次的音乐课,盼望着早日轮到自己。这种迎合学生表现欲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特长有所展示,又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何乐不为。
2、善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加强有效性学习
现如今,大部分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已经做到每校配备一台甚至多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更应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无限的 教学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不断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突出表现为借助声像作用于学生的器官,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做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才会越强烈。例如在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时候,许多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再加上音乐无升学考试,家长往往不关心对孩子的音乐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也感到力不从心。那么如何使乐理知识的教学变乏味为有趣呢?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化教学就是一个好办法。如小学音乐课本第一册的音乐欣赏快乐的小熊猫,就可以这样处理:边放音乐,边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熊猫的形象,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明白、感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精心保护他们,和动物朋友好好相处。让学生在理解音乐概念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到音乐概念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若能善用多媒体直观化教学,会让教学显得生动有色。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音乐学习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培养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为基本的教育实践。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
二、因人而异,研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由于受到遗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能力差异很大,若简单地以一首曲子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音乐新课程中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评价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过程为主的、动态的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发展,更要“因人而异”促进学生发展。
1、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分层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都简单地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给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可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既因人而异,又随时就势,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做到顺势助长而移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在平时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有关学生的资质、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这样几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且音乐基础较好,有创新探索精神;B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的一般;C层次的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在评价中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在原有的起点上有进步,就大加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动态化。当今课改新形势下的音乐课,更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允许给予多次评价机会,更应强调评价对象的转变、进步与发展。
3、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音乐学科教学中采用多元化评价,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从情感态度、课堂参与、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等级制、激励制、形成制评价。建立起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信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教师的判断、评价是一种教学的软环境,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呵护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判断和评价,甚至有的还认为教师的评价是最权威的评价。这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不丰富、认识的不全面而造成的,这种认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可能因为教师的误判或教师的个人观点而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不再有表现和表达的冲动。这样,他的美术创造力从此萎缩。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因势利导,让音乐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只要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虽然我们在乡村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室,但是我们这里天大地大,处处鸟语花香,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天然的大舞台来进行学习训练。我相信“身教胜于言教”,只有坚持让音乐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才能利于孩子的长足发展。
1、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音乐本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它通常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一部音乐作品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一部交响乐,不仅同文学、戏剧、建筑艺术联系紧密,而且还涉及到历史、宗教、哲学等社会科学。中学音乐课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人类音乐长河中最基础、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必然涉及众多门类的知识。因此,音乐教学工作者在深入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必须广泛涉猎与音乐有关的人文综合知识,分析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和地位,挖掘其内在的联系,借助于科学感受音乐之美,借助于音乐理解科学之美。一方面,要从音乐作品入手分析其中所涉及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要从其他教材中掌握与音乐课的交叉点。
2、将音乐学科的不同艺术综合
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基本乐理教学中,可将音乐的不同知识点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如歌唱与表演结合、理论与探究结合,还可以将音乐风格特点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调试、和声等)相互综合、相辅相成,加深理解。
诗歌朗诵、舞蹈表演、戏剧影视、美术绘画等音乐的姊妹艺术大都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这些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得益彰,将其综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使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3、利用资源,突出音乐的存在感
除了利用音乐课堂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外,教师还可利用形式繁多的课外活动营造、创建学习音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校园广播站开展“每日一歌”、“每天一曲”的音乐欣赏节目;也可结合不同节日和班队会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音乐会等活动;还可组建学生合唱队、舞蹈队,组织开展音乐讲座等,使课内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兴趣。
总之,我国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农村音乐教育任重道远。若忽视了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也成了空话。所以,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壮大农村教师队伍,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要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结合学生实际,按照学生需求授课,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苛求哪些学生的声音不够甜美,也不要计较那些五音不全的学生,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美好的化身,要以一片真诚引导他们一步步进入音乐的奇妙世界。让歌声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用真心的付出映证自身的成长。
 
参 考 文 献  :
[1]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 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3]音乐美纵横谈程民生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4]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8期第18页。
[5]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年第3期第6页。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策略论文
下一篇:小学低年段音乐审美趣味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