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低年级趣味识谱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9-03-23 20:52:05
中低年级趣味识谱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总结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识谱教学的五种形式与方法,即:开展游戏,巧编儿歌;把握要素,解决难点;感受感受,先词后谱。
关键词:识谱 趣味 形式与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乐谱是音乐记载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新课程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形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而歌曲教学中识读乐谱这个环节还期待着我们去努力探索更多更有趣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音乐课上,我们看到的识读乐谱教学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忽视识谱教学,课堂上,教师在通过各种的手段导入新课,听唱歌曲两三遍后,就忙着开始丰富歌曲,例如:加入乐器伴奏,创编歌词等等,根本没有安排唱谱的教学活动,完全忽视识谱教学。当然,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它不是音乐本身,我们不可以把音乐教学的目标放在识谱上。但是不可否认识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所以,完全脱离识谱教学显然对学生学习音乐是不利的。二是教师过于强调歌谱教学,把它置于“中心”或“前提”的地位,花上大量时间一遍一遍单调、枯燥地唱谱,这样做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冲淡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况且很多歌曲的歌谱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做只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来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识读歌曲乐谱的几种形式与方法。
一、开展游戏,巧编儿歌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能给儿童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体验到玩一样的感觉,自愿自主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识读乐谱这一教学环节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其二、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学生成为音乐游戏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既融洽师生关系,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也爱上音乐课。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
如:在认识二分音符时,我先让学生排成一排,嘴里说:走—啊—,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心向外摊开,同时两脚每拍走一步;四分音符的认识,让学生模仿青蛙蹦跳,一拍跳一下,每跳一下唱一个“呱”字;八分音符的认识,可让学生表演跑步的动作,“跑跑 跑跑”即为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学生排成前后一排,手与肩相连,嘴里唱"咔嚓咔嚓",就是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了.总之,利用这种游戏,不同的节奏型学生很简单地便可掌握了.
此外,在低年级识谱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识谱,我还为学生编写了五线谱儿歌:
下加一线敲敲门“DO,DO,DO”,
门口招手来来来“RE,RE,RE”,
第一线上有猫咪“MI,MI,MI”,
第一间里有沙发“FA,FA,FA”,
第二线上把话说“SOL,SOL,SOL”,
第二间里拉拉手“LA,LA,LA”,
第三线上笑嘻嘻“XI,XI,XI”,
第三间里歌儿多“DO,DO,DO”。
二、把握要素、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识谱比较困难,不爱学习,就是因为学生不能正确把握音的高低、长短等。通常,一首歌曲中,并不是所有的乐句中所有的音高和节奏学生都感到困难,而是往往只有其中的一个乐句甚至只有一个小节较难,而这些难点得不到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大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分析教材,把握乐谱当中的难点,为学生识读乐谱奠定基础。
1、识谱教学中怎样突破节奏的难点
歌曲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学生节奏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识读乐谱的发展。中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不同的节奏型还很陌生,如果让他们死记硬背,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练唱或分析对比。
例如:打机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青蛙跳(咚嗒嗒);钟摆摇(的嗒,的嗒);喇叭响(笛.笛,笛.笛);母鸡叫(咯咯嗒,咯咯嗒);齐步走(跨 跨 跨 跨)等等。这样不但对学生掌握歌曲的难点节奏有所帮助,对以后高年级的听音记谱、和声配伴奏等也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歌曲音乐形象的理解。
2、识谱教学中怎样突破音高音准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模唱歌曲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识唱曲谱对他们来说,却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显然,这不可能达到能够“视唱简单的乐谱”的要求。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音盲”
或者说他们“音高感不强”,因为他们在课上、课下唱许多歌曲时音准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在模仿唱流行歌曲时,连相当难的音程也都唱得非常准,说明他们的音高感是相当好的。学生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能力,属于“唱名音程感”的缺失。“唱名音程感”是识谱能力的基础,它的训练
是识谱教学的十分重要环节。
在中低年级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我采取了以下做法:每次学习新歌之前,我都在黑板上写一些儿歌的乐谱,这些儿歌都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或者一、二年级学习的,它们既简单,又最讨孩子们喜欢。因为这些儿歌对孩子门来说,幼儿园就学过,一年级又学,唱的不下十遍,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能背唱这些歌曲的乐谱。现在拿出来让他们唱一唱,学生一看,颇为自豪,都是老朋友了,这有什么难的,不等我写完,就迫不及待地唱了起来。这种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唱名音程感”,又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为新歌的识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模唱乐谱解决难点
对于歌曲乐谱比较难的地方,采用传统的“模唱乐谱”能有效解决问题。模唱乐谱就是让学生看着乐谱,先由老师带唱,再由学生模仿老师唱出乐谱。这种教学方法,不论哪个年级,只要是难易适度、使用得当,就会对学生解决识谱难点、提高识谱能力有好处。既然这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整体感受、先词后谱
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甚至老人能把电视或录音机里播放的歌曲模仿得有板有眼、演唱得惟妙惟肖。因为他们是‘听’学的。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听觉感知便成了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在识读歌曲乐谱的教学中也应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可以实行先听唱歌曲,后学唱乐谱的教学策略。许多歌曲由于曲调优美,学生往往初次听赏之后就产生一种迫切想唱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学生兴趣萌芽的有利时机,进行先听唱歌曲后试唱乐谱的“倒置”教学模式。首先,将歌曲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在听的时候,每听一遍要提出不同的要求,经过几遍的聆听,学生大都能轻声跟着唱歌词了,达到了“似曾相识”却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唱词和读谱的教学活动是最为理想的时机。这种先词后谱、整体感受(听赏)的教学策略,能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总之,识读乐谱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基础,着眼于学生在音乐读谱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识谱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他们在唱歌、器乐、欣赏等方面的发展。识读歌曲乐谱的关键是要结合音乐实践活动进行,在进行学唱歌曲等活动时“顺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教唱歌曲来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具体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各年级段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歌曲的难易、长短、熟悉程度等因素。根据这些情况,灵活运用,经常变换,相机行事,循序渐进。切不可因为强调“多唱歌谱”而违背了“唱歌教学首先必须把歌唱好 ”“通过唱歌教学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当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水平,还有待于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 (文字总数:3049)
参考文献:中小学音乐教育
儿童电子琴启蒙
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