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音乐欣赏课“三结合”    发布时间:2019-03-23 20:53:22
小学音乐欣赏课“三结合”
余莉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是启迪儿童智慧、丰富儿童想象力, 培养儿童创造力、发展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梯, 它是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对于素质教育而言, 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感情积累少,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不能象成年人那样因为有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去从容的感知和体验, 更不会运用抽象的思维在美妙的旋律中去捕捉第四空间的精华。所以要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必须要搭一个阶梯,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顺着阶梯升华, 才能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 作了一些尝试, 采用三个结合的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视听结合
音乐比较抽象, 不象美术那样具体直观。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排除干扰专心的听, 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 “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 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组织教学时, 尽量借用直观的事物如: 录像、幻灯片、图片、实物等, 帮助学生感知音乐, 激发其欣赏兴趣, 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来。在欣赏小青蛙时, 采用了幻灯片教学, 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 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夜色茫茫的田野, 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 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 风雨过后, 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 小青蛙继续在绿色的田野里歌唱、欢舞的情景。这样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 加深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让学生边看“动画片”边欣赏音乐。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又有利于了解作品内容。又如有一堂欣赏野蜂飞舞的课, 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门把眼睛闭上, 静静的听,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用画笔把它画下来。学生听后, 伴随着音乐声马上画了起来。几分钟后, 学生的作品出来了, 他们有的画了一群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 有的画的是蜜蜂在蜂箱中飞舞, 还有一个同学画的是一个小孩把马蜂窝捅了, 马蜂在满天飞舞等等。每一个作品都从不同的角
度体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 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 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
二、动听结合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 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 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 允许他们摇头晃脑, 模仿吹奏等动作, 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叙事性, 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进入角色去欣赏作品, 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习可爱的一家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成 “爷爷”、“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让学生在这种亲情的交流中, 去感受家的爱, 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 对爱的理解。
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 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亲密无间。舞蹈失去音乐也变得索然无味。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曲子都可以编成舞蹈, 表现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情绪。例如, 牧民之歌, 男学生可以学做骑马, 甩鞭的动作。表现牧民骑着马在大草原上驰骋。女学生可以跳起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把欢腾的草原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减去了他们对欣赏课的乏味感。从而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
三、联想与创造结合
贝多芬说: “当我作曲时, 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 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 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 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 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 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把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写下来。
例如, 欣赏口笛演奏曲苗岭的早晨, 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他们听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用文字写出来, 可以是几句话, 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只要能表达出你对音乐的感受就行了。初听乐曲之后学生初步感受了口笛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反复一遍一遍的音乐过去后, 学生的既兴作文也出炉了。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到“天亮了, 苗岭的景色依稀可辨, 小鸟在树上吱吱的歌唱, 人们从睡梦中醒来, 伴着小鸟的歌声开始了他们新的一天”。音乐的美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他们已感受到了音乐表现。
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 教师可告诉学生: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 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 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 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 有的说: “我仿佛在郊外散步, 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 花儿在点头, 鸟儿在歌唱  ”; 有的说: “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 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  ”,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 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 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 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音乐欣赏教学三结合, 仅仅是笔者近几年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 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 但还尚待进一步实践完善。总之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中低年级趣味识谱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下一篇:毕业论文(设计):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