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沐浴改革的春潮,合着时代的节拍,我们是课改的"弄潮儿"。面对音乐教学的改革,我们有着太多的困惑和疑虑。如何上好音乐课,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究竟怎样的一堂音乐欣赏课才算成功的呢?下面我就如何上好初中的音乐欣赏课,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看法,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一、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随着课改的深入,过去的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试想:我们上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音乐教师不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音乐课抱着对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又怎么能上好课呢?又怎样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音乐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认真的去备课,创设情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以热情感染学生。
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欣赏教学中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标》指出,"综合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音乐欣赏与不同艺术学科的综合,源于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虽然艺术种类繁多,如音乐、电影、绘画、雕塑,每一门艺术既有自身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欣赏音乐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原联想和想象。如欣赏《渔舟晚唱》学生可以在美妙的古筝声中想象:"渔舟竟归,由远而近,轻波四起,前浪后涌,渔歌四起,互相唱和"的意境。欣赏偎德全《葫芦下的凤尾竹》,我们仿佛看到傣族姑娘翩翩起舞的身影。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让艺术从心灵出发!这样你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春意融融。
三、音乐欣赏要恰当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电声技术的迅猛发展,录音、电视、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渐走进了课堂,这为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获取了新的资料。较好的视听效果传达音乐艺术提供了帮助。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体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但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代替教学。整节课从始至终不唱不跳,不弹不吹,那还要专业的音乐老师干嘛?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如果音乐老师能向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专业技能技巧,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更大,课堂效果可能好。
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审美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价值的,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
相信学生的能力吧!让他们的素质在音乐欣赏课中升华!
在音乐欣赏课中,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这是摆在我面前的大难题。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交给他,他绝对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从而得到自我肯定。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是从以下两方面来做的。
一、敲出情境。在教授《鸭子拌嘴》时,学生听的比较模糊,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商量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便能很好地理解乐曲表达的内容与情绪,并常尝试自己去表现、创造。
二、敲出创造。在聆听《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涉及到编创不同的节奏、参与表现乐曲的练习。我采用了先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一般的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不同的节奏:舞蹈节奏x --- x ---,马蹄声xx xx xx xx,枪声:嗖 0 嗖 0。其次,用碰铃、双响筒、小锣来敲击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敲击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节奏感知的过渡。
为巩固已学的概念,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创编,然后敲击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牢牢掌握,从而灵活运用,自由创造。
想要让小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音乐欣赏课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是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引导者。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现行初中新课标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以"老师播放,学生听"为主,老师虽然讲的也少,但课堂教学氛围不够轻松,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容乐观,这成了很多音乐教师感到苦恼的问题。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于扮演一个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而应该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成为音乐的传播者,成为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引导者,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要走出"教师中心"和"独奏者"的角色,突出"学生角色"和"学生本位", 精讲多听,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力求精练并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达到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通过倾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以热情感染学生。
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感染、诱导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的学生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例如:在欣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歌曲《春节序曲》、《春之声》、《春天来了》、《新疆之春》四首曲子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春节、春天、新疆的风景等图片,与优美的曲调、歌词相得益彰了。学生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施的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岸边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致,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
根据作品的题材进行灵活多变地课型设计,让欣赏和表演浑然一体。
在上音乐欣赏课中,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题材进行课型设计,以作品题材为中心,集合不同表演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如在欣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赛龙夺锦》、《姑苏行》、《斑鸠调》三首曲子,将这几部作品放在一起,学生可以同时欣赏到多种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体会不同器乐作品组合的表现形式体验、理解曲子的音乐情绪,了解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关系,加深其对音乐形式美的感受。音乐欣赏也可以伴有一定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动作或者加一定的表情,并能演唱出来,以此来激发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水平。边听边舞、模拟演奏都是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欣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天鹅》时,学生可以在边听边舞这一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蕴涵的音色、旋律、节奏等等之美。在欣赏中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作,更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边听边舞、模拟演奏的方法,在欣赏课中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开启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改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教学评价是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客观、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的优缺点,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音乐学科向着更科学、更完善的目标发展。在平时的音乐课教学当中,大多数音乐教师上课时很少能较彻底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层提出不同的问题,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学生展示后,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发展平台,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总之,音乐教师要注重音乐欣赏课,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整体素质。
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小学生的注意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那么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果老师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没有欣赏要求,对学生放任自流,就很容易导致课堂上出现主要以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跟随教师思路的状况,很容易使得音乐欣赏的教学流于形式主义和陷于僵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欣赏课提不起兴趣,我们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唐山丰润区王海斌老师讲授《红星歌》时,在上课前先用快板的形式和大家说话,紧接着利用快板表演简单地介绍一下歌曲的主要内容潘冬子的故事。播放课件《红星歌》通过这样的导入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主人公的故事,从而也更理解了歌曲是进行曲风格,雄伟而又带有抒情性的儿童队列歌曲。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我们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知识面比较窄,认识事务很浅显,所以联想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播放课件《蓝色多瑙河》师生共舞一段。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我们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我们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3.课堂延伸,引生"燃情"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因为"情"是贯彻其间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三、多种教学工具的综合运用。
教学工具,就是和音乐欣赏有关的素材和教具、学具。教学工具既包括乐曲本身,还包括和乐曲有关的其他材料和相关艺术形式及工具。这是音乐欣赏的物质保障和基石。
1、 乐曲和乐器
欣赏曲目的选择和再加工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首先,从我们自身的实际出发。 由于各个教师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一样的,对音乐本身也都有自身独特的体验和偏好,对课堂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巧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课件《急急风》拉京胡一段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要向季虹老师这样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并创造性地去甄选和整合教材,以达到教材内容挖掘和利用的最大化,更好的为学生欣赏教学的开展创造条件。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好玩好动,可选一些简单、活泼的乐曲和儿歌;小学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就可以多选一些复杂的乐曲,包括一些古典乐曲。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代气息,挑选一些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以拓展学生欣赏作品的广度及多样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能够听赏由中外常见管弦乐 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了解乐器的形状以及音色特点。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在听赏乐曲的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呈现乐器实物,让学生对乐器的形状、材质等都有较为直观的印象,甚至亲手抚摸和拨弄一下,进而就会使学生对这种乐器所演奏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也会非常认真的聆听乐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季虹老师上课前带来了几件打击乐器让同学们一一认识并听辨不同打击乐器的不同声音,给同学们首先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的环节上起来就非常的轻松了。如条件所限,不能呈现实物的,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料、音像资料,帮助学生尽可能直观地认识乐器形状和音色特点。
2、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画和照片
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画和照片等多种工具的应用,就是为了在传递背景信息的同时,烘托良好的气氛,创设合适的情境,在音乐和学生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品位音乐之美,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一定要注意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课件一定不要弄的太花哨,要实用。
3、针对音乐欣赏的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具学具
像字母谱、硬纸板、彩纸、小乐器等等,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这些东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帮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促进学生更好的表现和创造。另外,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制作这些必需的教具学具,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也非常重要。一会戴老师给我们讲时会播放一节《郊游》课,在这里我就先不播放了。同学们听着音乐一起画画,大森林中的树、花、草、太阳、蝴蝶等然后贴到展示板上,学生用自己亲手做的教具学具来辅助学习的时候,那股兴奋劲儿可想而知。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师生互动。
欣赏教学,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和适当的激励,这样既能维持学生上课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向激励的评价方式也有很多种,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能使得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激情。
1、 语言评价
口头表扬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我们应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这不仅包括回答问题准确精彩、律动表现优美漂亮,也可以是学习态度端正、合作精神好、倾听习惯好等。而且不但对优秀的学生表扬,对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关注和鼓励,来真正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改新理念。
2、 表情评价
教师的情绪和表情,对学生上课的情绪影响很大。亲切和蔼的教态是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所以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带着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教态开始新课程。同时,在教学进行中,也要时刻不忘用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等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3、 适时地满足学生不同的表现欲望
好的音乐作品,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得学生们有这样那样的表现欲望,或是歌唱,或是活跃的动作,或是夸张的表情。这时候,我们要合理引导,适时地满足一些同学的表现欲望,也能使得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手段,对学生更投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 竞争性评价
小学生天性好胜、普遍要求上进、希望比别人做得好。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引入小小的竞争,以竞争性评价促进学生欣赏教学的开展。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活动、感受音乐、进行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当然,我们要特别注意,对所有的小组,都要尽量挖掘闪光点,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打击,对存在的不足要委婉的向学生说明,万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免适得其反。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是多样化的,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乐曲,可能会有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并作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我们应鼓励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对音乐的个性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理解或者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欣赏结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上学有所得。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怎样做",这样学生才会对所欣赏的乐曲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展开更丰富、更细致的想象,并创造出更完美、更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以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 并不是单纯的聆听音乐,而是丰富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发展思维和想象力, 完善个性和人格的综合教育。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达成音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统一, 使得学生在聆听音乐之外,还能在歌唱、学习、思考、演奏、表演等多个方面都得到综合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达成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
音乐欣赏,是人们听觉的一项感性活动,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启迪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欣赏已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每个音乐教师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中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应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课程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比如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情操。
二、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歌的理解,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从而做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求统一、优美,只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课堂延伸,引生燃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课堂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抓住了情,就抓住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抓住了情,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就能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通过音乐欣赏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上好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面向的是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为了孩子们都能参加音乐活动,成为积极的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为了孩子们能从音乐中享受到快乐,让我们与音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