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发布时间:2020-01-02 11:56:26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题结题报告
1.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 审美情趣
关键词界定:
关键词之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之二:审美情趣是由“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趣味”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从味觉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用味觉来类比审美感受的说法。在西方,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朱光潜曾指出: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一直把审美能力称作趣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它体现了审美个体的偏爱、倾向性、选择性和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的范围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题名称解读: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小学音乐课上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等审美教育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欣赏应内化为学生情感,教学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做得到位的。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现代的音乐教育倡导“人性的回复”,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通过音乐的感染,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感受美,创造美,以美来丰富生活。小学生正处在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可塑性最长的时期。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通过音、画、舞结合的综合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象、讨论发言、表演,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发挥个人所长,能说则说、能画则画、能舞则舞充分表现自己,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深入踏实,学生真正成了欣赏课的主人,这对提高欣赏课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审美教育思想为指导:
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准确的审美观点。
(2)以新《大纲》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
(3)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
4.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学习相关理论,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
按实验目标实施方案,分析实验过程,及时反馈信息,积累资料。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整理资料,分析研讨,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5.研究方法:
(1)实践法: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律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5)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6.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上的收获
1.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学生选择听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 课堂焕发生命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被动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在音乐课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了。
4.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
(3)促进课程发展。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也是一种"微科研";大多数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根据教材设计互融问题,编写教案。
7.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体会
(1)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通过音乐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去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探索出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
(4)重视情感教育的策略: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 用,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情感是动力因素,它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推动、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体验,勇于表现。
(5)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场看戏,去看爷爷奶奶的秧歌、腰鼓队表演,去欣赏多彩的音乐会等。
(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