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生自主作文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3-20 11:51:17
小学生自主作文的思考与实践
                                      贾淑芬
一、概念的界定
  “自主作文”的结构自主认识事物能力(引导自主阅读、引导自主观察)一自主表达事物能力(引导说写结合、引导读写结合)一+自主评改作文能力(教给评改方法、分组互评互改、个人独立评改)。
“自主作文”的特点:“自主作文”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实现习作能力的自主发展。其特点有:主动参与性、自主选择性、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创造性。学生能力表现为自主参与作文学习活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进度、自主进行实践、自主设计评价指标等。
  本研究中的“自主作文”主要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写作方法,形成独立作文的能力,做到爱写、会写、善写,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理念、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理念。
  学生凭需求、兴趣,主动、独立地进行文字表达,张扬个性,而非被迫奉命作文。作文的材料是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作文的动机是以表达出来为满足;作文的范围是开放的、丰实的、大语文的;作文的过程是放松快乐的。
    (二)研究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践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个体性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体现个性。
  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其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并据之对教学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三)研究目标。
  构建作文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表达事物、评改文章的三种能力;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写作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三、实践与探索
  作文教学要有利于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要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经过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作文”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第一步解决写什么。
  (一)引导自主阅读,丰富语言积蓄。
  1.教材阅读。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很强的示范性,字、词、句、段、篇都值得学生去推敲,去品味。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学会欣赏、学会学习、学会运用,读写结合,运用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和语文实践获得敏锐的语感和规范化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教材阅读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三百多篇文质兼美的范例,贯彻“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读写有机结合,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词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语
  言训练中增强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读书活动使学生不仅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还学会了抓住人物行为刻画人物心灵、抓住动物动作表现动物性情的表达方式。教师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规律,让学生自觉地去读、去写,学生不仅增强了语感,陶冶了情操,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语言具有完整性、条理性、系统性、明确性、具体性和生动性,最终达到自主读书的境界。
2.课外自读。新编教材阅读量虽然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但毕竟有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获得读书方法,但决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教材上。
  语文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的篇目,这样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采的表达方式。
  扩展性自读。在课本中学过某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后,可以再选这位作家的其他文章来读,搜集有关这位作家的生平、作品、故事等进行阅读,让学生反复体味同一作家的语言,历练学生的语感,从而“放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延伸性自读。教材中有些篇目的节选很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课外阅读。在学习之余引导学生去自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安排时间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积累。
  (二)引导学生观察,丰富生活积累。
1.明确观察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要交代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做到仔细、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比如,指导学生写作美丽的公园一文之前,我这样对学生进行观察前的指导本次观察的对象是公园。在观察大门时,要注意大门的设计、门上的题字各是什么样子;观察山时,要注意山的不同姿态以及山上花草树木的静态……由于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因此在写作时,可以有重点地去写。
  2.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按顺序去观察,对事物有整体认识。例如,在学过雨这篇课文后,学生懂得了作者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时间顺序观察的,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用全身去感觉,更重要的是用脑子去想。作者观察得具体、细致,因此写得有声有色,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不同的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同一类事物也有其各自的个性特征。学生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同中求异,抓住事物的特点,尤其要抓住其本质特点。大部分学生是在开始写作文时才进行观察的,这种观察落不到实处,抓不住特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平时就要自觉地多观察,边看边想,学会及时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养成观察的习惯。
  4.归纳整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由“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长此以往,这些素材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便于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5.定期开交流会。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定期召开“素材汇报交流会”,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第二步解决怎样写。
  (一)说写结合。
  对小学生来说,“说”往往是“写”的基础。“说”是经过思考,选择词句,把思维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写”是经过思考,选择词句,把思维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用书面言语传情达意。二者是相通的,互相促进的。我们把“说”作为“写”的基础性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具体明确了各年级“说”的目标低年级调动兴趣,敢说;中年级闪现智慧,愿说;高年级展示个性,会说。接着制订了检查制度,现在“课前五分钟说话”已经成为教学常规。我们对“说话”的内容和形式也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学生可以说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说自己选择和确定的话题;说话可由教师主持,也可由学生主持;说话时可以演讲,也可以讨论或辩论。五分钟的时间结束,学生常常是意犹未尽。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说话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说”对他们的“写”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读写结合。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素材内容变成有一定形式要求的文字。在读写结合训练中,学习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学生从课文中掌握一些常用词句的表达方式。
  1.学范句,用恰当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句子连贯通顺。
  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是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与句之间连贯通顺。
  2.从范段中学习构段方式。
  教材中所选文章多是经典之作,教师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渗透写作形式,即理解构段方式。
  (1)总分式:总分式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写法,包括总—分、分—一总、总—分一总;(2)承接式(连接式):练习写出连续动作或连续的事件发展的经过;(3)因果式:可分为先因后果、先果后因;(4)并列式练习同时写事物不同的方面。练习时,教师可为学生铺设梯度,学生可模仿,还可用填空法。如练习总分式,教师提示出“总”的部分,让学生填写“分”的内容等等。
  第三步解决怎样改。
  作文的评改是写作的延续和提高,写作与评改相结合,才构成完整的写作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能力,要特别重视养成其修改的习惯。由于小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评改要求和指导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能力的培养采用“教给评改方法—_一分组互评互改—个人独立评改”的方式,由扶到放,逐步提高,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评改作文。
  (一)教给评改方法。
  学生先认识修改符号,明确其意义和用法。教师选取典型范文加以点评,指导学生尝试用以下“四步评改法”加以评改。
  想。回想教师及习作训练中对词句、叙述、中心、选材等的要求,以便对照查找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实际是重新总体审视作文的全过程。
  改。用符号修改习作中标点、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读”来帮助修改一读,改字、词、标点,边读边检查有没有用错的字词标点;二读,改句子,边读边检查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方式是否运用恰当并圈出习作中的佳句;三读,改段落,看分段是否合理,叙述是否具体,段与段是否连贯;四读,改篇章,边读边评定是否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布局谋篇是否合理。
  誊。将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这是对习作的又一次检查。
  评。选择要点,把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用旁批、总评的方式,加以针对性的点评。学生点评的内容包括字迹、好词佳句的运用、段落的详略衔接、文章的中心条理、修辞手法的选用、存在的不足等。
  (二)分组互评互改。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群策群力,共同修改小组内同学的习作,并作简单的评价。
  (三)个人独立评改。
  让学生根据要求独自对自己的作文自我评改,或对他人的作文进行评改。
四、结论与反思
  “自主作文”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自主作文”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活动为主,激发了学生学作文的兴趣,加强了从写到改的实践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课堂作文教学出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和谐氛围。
  教与学双向交流密度增大,反馈周期大大缩短。学生当堂成文,当堂修改,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自主作文”遵循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拓宽了学生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获得的途径。
  学生的作文能力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不少学生的作文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有不少班级办起了自己的小报,且主编、编辑、作者全部由学生担任。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让拼音课堂轻松起来
下一篇:浅谈怎样走进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