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21 00:11:5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套教材经过众多专家的精选、修改,经过职能部门的严格评审才得以使用,应该是精益求精的。以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人教版义务教育一年级语文教材来说,它就以其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适用性引领新的课程改革。但是,也就是这样一册教材还是会生出许多的不谐音符。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拼音处境尴尬汉语拼音是识字的一种辅助手段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历来受到重视。2001年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功能的定位,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说普通话”,具体表现为只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和“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样一来,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降低了,看似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减负了,有了更多的教学时间来完成提前识字的任务。另外,简化后的汉语拼音学习目标只出现在第一学段,其他学段只字未提。这就告诉我们:汉语拼音在第一学段必须达到”准确拼读音节”的底线,其他学段不再有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只是运用: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借助熟记的汉语拼音字母表查阅字典、词典。而实际上,只要教过一年级的教师都清楚,如果学生没有牢固记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是无法正确、快速拼读音节的,不能背诵和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使用字典来自主识字的,当然也就不能成为学生识字的工具。原来的教材花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拼音教学已经比较饱满,不过还是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让绝大部分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能满足学生用于帮助识字。而新教材从声母第一课就安排了识字学词“爸爸、妈妈、我”,期间识字量和识字难度逐步增加,到后鼻韵母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就很艰巨了,除了四个后鼻韵母及其拼读音节以外要学习九个生字,学习一段话和一则韵文。虽然在生字教学上教材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由于生字的教学挤占了拼音教学的时间,导致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对拼音进行更多的拓展教学和巩固训练,学生对音节拼读的掌握局限于教材中呈现的少部分音节,大部分音节因为反复拼读的概率小而没有掌握。这样到了识字教学和课文教学时仍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教学生拼读,学生不能借助拼音很快地把课文读通读顺,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二)二类生字的教学造成师生的共同困扰二类生字的数量之大,字形之难,成了一年级教材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对二类生字的教学存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要求,对二类生字进行读音、字形分析、组词等教学程序,这样的话按既定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厌倦语文学习,而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二是只让学生对二类生字进行认读,出示课文中词语认读,不对字形和词义等进行教学,这样基本能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二类生字不能搬家认识,只能在黑板上和这篇课文中认识。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只是徒增麻烦,浪费时间;家长因为不了解而认为学生学习不行,强制要求学生抄写和识记二类生字,造成学生学习畏难情绪产生。
(三)含量过大,知识点过多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首先以其丰富性和综合性为显著特点,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正好是这一特点让教师和学生觉得茫然不知所措,顾了这头忘了那头。就拿第一册教材中的声母第一课bpmf来说,一课内容涵盖了四个声母的读写、声母与单韵母的音节拼读训练、生字词语的认读、韵文的朗读四项大内容,在完成书面内容后已经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组词、造句、看图说话等拓展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的认读识记上,没有进入深层的理解、应用中。除了每一课的教学任务艰巨外,一册教材的内容在整个学期来看也是含量极大的,其中拼音部分包括四个复习,课文20篇,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共四个月,如果按周课时9节课来算,除去每一学期中的法定假日,教师的教学安排必须是二节课教一课,基本上就是一天一课,另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辅助练习和巩固练习、新知预习,而必须进行的课外阅读又不能少,这样一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四)教材中缺少写话内容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写话有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是,在一年级教材中除了一些简单的造句练习以外,找不到一项有关于写话的内容,而在每一次考试中都会出现看图写话题目。这样的话,需要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的写话内容,而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因此,导致学生写话质量不高,对写话没有兴趣,长期下去就会错过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时机。作为一线教师,真心希望孩子们能拥有自己最喜爱的教科书,老师们能最得心应手的使用教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