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论文标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朗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9-03-21 11:38:30
论文题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朗读能力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小学语文教育处于语文教育之基础地位,所以朗读技巧是每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要求朗读者规范运用普通话语音创造性表现汉语的语言美、文学美和思想美,把静态的书面语转化为动态的富有艺术特质的有声语言,积极创造美的听觉形象,从而使接受者在丰富语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文章在方法论的平台上,暂且撇开普通话语音的相关问题,归纳出提高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水平的几个基本思路,以求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艺术
论文正文
我区从去年开始,全面推进学生新一轮课改,不断派出教师到全国各地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与此同时也从各地聘请名师到我区做相关课改推广演讲,其中深圳黄田小学的刘宪华老师做的新语文主题阅读——语文教学的革命对我的触动最深,在她具体解析到“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时,我深深的体会到确实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的有效策略,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急于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跟考试有关的题型的训练,或是针对将来考试的要求对教材进行肢解式的琐碎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默读和朗读时间,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形象和语言的重要性。反省自己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从学习了刘宪华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重新加强朗读的内容,并指导好学生朗读,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让学生爱上朗读,理解朗读,陶醉于朗读的氛围,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是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读”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读题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阅读训练,是理解和掌握课文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每位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一些研究显示,有80%多的阅读课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在5分钟以上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些都是新课标对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结合小学语文课本,我们认为在理论上先弄清朗读的性质与定位尤为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对学生每一次朗读活动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一些教师提出要兼顾课文内容感悟和朗读技巧运用来进行指导。其一,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理解和体会特定角色或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的可能方式,然后把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朗读中表现出来。这主要表现为感悟式的朗读指导。其二,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技能(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节拍、语气、语调,以及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等。这方面比较注重范读,还强调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范例对具体技巧的运用。下面就朗读能力的培养作一由浅入深的具体阐述:
一、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是朗读的基础。
(一)、在心理学关于儿童汉语阅读的研究中,常常有将语文教育领域所认为的一些“识字”表现来代表汉语阅读的情况,如读字②,或对所学过汉字的认读、组词③,等等。此外,关于阅读能力与儿童汉字音、形、义联结的研究发现④,汉字的音形联系和形义联系对阅读水平有明显影响,而音义联系对阅读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这说明了识字,即将汉字的形、音、义建立联系的过程,对于阅读有重要意义,而以培养朗读能力为目标的朗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汉字的音形联系,即见字形能正确读音,对朗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根据阅读与识字之间的上述密切联系,过多依靠范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可能不是很恰当。特别是对低年级、识字量比较少的学生,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很可能只被学生用作理解课文的手段,即通过听来理解课文内容。一方面,这可能强化汉字的音义联系,对于形成朗读能力所需的形音联系则可能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只关注老师读的内容,而忽略老师试图示范的朗读技巧。从这个意义上,低年级的朗读和识字教学具有一些重叠的成分,识字中的单字认读要与词语、句子,甚至句段的认读结合。
(二)、读“正确”还有一层含义,即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他们在逐字朗读的过程中既可以监控和调节自己对停顿等方面的处理,也可以借助听觉判断所读句子的结构。而后者是学生分析和理解书面语句的必要环节,先前必须经由口语和听觉才能进行的语句分析和理解,为直接通过视觉信号加工而进行默读理解奠定了基础。
然而,要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逐渐形成朗读能力,仅仅依靠示范或技巧方面的指导是不够的。朗读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涉及阅读教学,而且涉及识字教学和口语交际训练等诸多方面。
二、流利是朗读成功的前提。
流利的朗读涉及到相关认知加工过程的速度、敏捷性,发音器官的动作控制,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熟读成诵”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一个经验依据。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而且能恰当地运用和控制呼吸及发音器官的活动。
(一)、要达到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对该材料有多次的感知和认知加工。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简单的重复练习(多读几遍)非但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而且可能影响他们的读书兴趣。那么要使朗读达到流利的状态,读者就需要以多种方式来增加对所读材料的感知,包括分析其语言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插图或其他形象化的资源辅助理解和记忆,以及以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等等。
(二)、读得流利应该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关于读的基本要求,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这与小孩子那种“有口无心”式的唱读是有区别的。后者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甚至被打断后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
三、情感是朗读的灵魂
读出“感情”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感情的主体和内涵,如文中某个角色的某种感情;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等等。这要求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二是感情的表达方式,即怎样运用常见情绪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所理解的感情表现出来。具体到每一次的教学,可以各有侧重,侧重于感情理解的,可以要求学生说出相应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体验,如列举类似情形下的类似情感体验;侧重情感表达的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运用语气、节奏、音高等表达不同情感的具体做法。在低年级,有时还需要对课文做一些加工,例如增加一些描绘表情或态度的提示语,辅助学生读出课文人物的语气和语调。具体要做到:
(一)、深入理解朗读内容,把握课文情感基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不难理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把规范、标准的汉语字词的语音知识,把我们汉语文库中的华文、段落、句调、语调里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及深层语义生动、鲜明、形象、准确地再现出来,能大大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准;能在改革语文教学活动中,顺利搞好各种与社会交往密切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为他们创造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感召和启迪作用。朗读中所说的感情基调是由课文的主题思想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文的一般内容我们比较好掌握,课本上的诗歌和记叙文,作者往往通过抒情、描写或叙述去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一般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把理解和掌握了的内容用我们的声音去完好地表现出来,创造出一个新的美的文字或文学形象来,真正做到得心应“口”,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朗读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有声语言表达的活动;是一种理清思路、调整心路的艰苦劳动;是在积极创造一种崭新的语言和文学形象的活动。正是如此,它需要朗读者在对语言文字的全面理解乃至彻底穿透的基础上,掌握一套系统的口头表现的特别技能,即朗读技能,朗读技能应贯穿于每篇课文的各个方面和始末。从小学语文教育目的去看,朗读好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可以像春天的惊雷催人奋进,像夏天的细雨润人肺腑,像秋天的清风驱人愁云,像冬天的阳光暖人心房。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去看,朗读好一篇课文,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到了规范的汉语汉字知识,还能深深感悟到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就像著名作家魏巍在散文我的老师中所表白的那样:“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的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蓝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就是朗读的魔力。为此,朗读之前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仔细领会课文的全部内容,不仅要保证对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关键词语的处理胸有成竹,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苏教本第7册在大海中永生,根据新华社记者何平、刘思扬的长篇同名通讯改写而成,作者怀着无比庄重和崇敬的心情,描写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一事,讴歌了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抒发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情感。节选部分舍去了许多场面描写和人物交代,事件过程的许多细节都略去了,只选用了负责撒放骨灰的专机的出发和离去这两个细节,使主题突出鲜明。全文叙事与抒情两种表达手法占据几乎相同的分量,我们读其中的记叙性文字,口吻必须庄重,语调相对低沉;读抒情性文字,情感一定要充沛,语调应注意上扬,明朗,要读出自己的无比敬仰、爱戴、怀念一代伟人— —邓小平的真情实感。
  正如前面提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样,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感情的流露必须自然真切,如果朗读者通过种种声音技巧而流露出来的感情不真不实,矫揉造作,那么就不但不能使受教育者激起感情共鸣,产生积极意义,相反,还会使人产生厌恶。我们只有情动于衷而发于声,全身心投入朗读作品或课文之中,深刻理解、领会了作品或课文内容之后,才能准确无误去表现作品或课文的情思。
  (二)、反复感受语言意蕴,朗读目的不能脱离课文或作品的内容,我们应积极思考并努力寻找能够较好表现课文主题的朗读形式。我们所说的朗读目的,既有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有朗读者的所持态度;既有对作品的评价意义,又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既要使作者的态度感情再现出来,又要把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表达出来。在这里,我们强调作者与朗读者这二者的有机统一。如果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就不能完美表现课文内容;如果只有后者,没有前者,就失去了朗读的创造价值,创造是朗读的精髓。这里我们强调形象感受能力和逻辑感受能力的自觉培养。
  形象感受能力来源于朗读者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比如,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苏教本6—1)我们不仅要体现作者当年激情召唤全中国劳苦大众团结起来,勇敢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一个写作意图,还要通过朗读,唤起学生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去认识自己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
  朗读时,我们应能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刺刀、坦克、大炮,要能想象到中国劳苦大众的遭受蹂躏的悲惨情景,应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在炮火中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英勇和壮烈。
  再比如,朗读桂林山水(人教本11—2),我们不仅要体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的欣赏和赞美,更重要的是要创造鲜明生动的语言形象,引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如画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对桂林山的奇、秀、险有了身临其境的想象,就能读好它的内容。
  在朗读中要解决形象感受问题。沟通听者与读者两个方面的感受,的确不是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事情。形象感受能力的高下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的高下。朗读以书面语言为凭借,而书面语无法表达语言中的语气和情感变化,朗读则要承担从书面语言到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任务,目的是让聆听者在此起彼伏的语音音波里捕捉到大量的情感信息,从而在大脑中产生一个比书面语更为鲜活的、完满的新形象。
  比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本l2—7),就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社会环境都是我们不熟悉的,一百多年前的丹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况,我们也很难想象。但常人的饥饿、寒冷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感觉,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特别是在大年夜,当别人都在享受快乐、幸福和温暖的时候,一个连鞋子都穿不上,而又饥肠辘辘的小女孩一个人孤独地在雪地上走着走着,无人买她的一根火柴,无人问津她的痛苦,她当时会有怎样的感觉,也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当我们应有的想象都到位了,朗读时,我们的深切同情就随同语音出现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在形象感受中,联想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朗读在大海中永生(苏教本7—23)要把自己置身于现场,仿佛亲眼看见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在苍茫的大海上;朗读桂林山水要把自己当作一名旅游者,仿佛亲眼看到了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只有这样,才能真切感受文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事物、情景等个体形象,才能准确表达课文内容和情感。
  逻辑感受主要指对语言中逻辑关系的把握。如果说形象感受可以借助于文中的关键性实词来表现的话,那么逻辑感受则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有关虚词,和能显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来强调,有些反义词可以显示对比关系,也可以用重音。
  比如,韩愈师说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准确掌握不同文体,灵活运用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课文的文体,类型比较丰富,有大量的记叙文、寓言、童话、诗歌、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不同的文体对朗读技巧的需求,是有差异的。这里我们重点讨论诗歌的朗读。
  要读出诗歌的意境和儿童的情趣。
  如瀑布(人教本5—2)这是一首科学诗,该诗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对瀑布的声音和瀑布的外形做了形象化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神奇与壮观。朗读时要体现儿童特有的惊奇的双眼,惊叹的神情。要读好“没看见、先听见、忽然”几个词语和两个感叹句。
  要读出各类诗体的风格特征。
  儿歌—— 数数歌、绕口令、问答调、摇篮曲、谜语歌等等,因其结构简单、篇幅短小、语言浅显,一般适合低年级学习。
  儿童诗—— 可分现代与古体两大类,现代有抒情类、叙事类、童话类、寓言类、科学类、讽刺类等等;古体诗多选五言或七言诗,一般适合于中、高年级学习。
  要充分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文字和文学,必定含有丰富的音乐元素,中文是饱含音感的文字,中国文学是充满乐韵的文学,而小学语文课文则是经过语文教育专家反复挑选的,最精彩而又最适合对少儿进行阶段性文字和文学教育的优秀篇章,就现代儿童诗歌的内容看,有一部分挑选的是可以歌唱的,有些甚至是唱了半个多世纪,为三代人所熟悉和喜欢的歌曲。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也有的是儿童的歌曲的歌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长江之歌等。总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是在较大的范围内和较高的层面上显示着小学语文的音乐性特质。凡是能演唱的歌曲,它的歌词就应该是便于朗读的。歌与诗,在古代不分家,在现代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每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不是歌手,不是音乐家,但理所应当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成为表现我们民族文字和文学的音乐素质的能手和高手。小学课文中我们看到还有其他歌词的篇目,这正是小学语文具备音乐素质的具体表现。
总之,朗读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项目标。朗读能力的形成与识字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以及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方式、读书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和指导不能停留于通过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地重复读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指导需要兼顾自主感悟和对朗读技巧的理性分析,还需要联系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其他相关领域做整体设计和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多读文章,在品读优秀作品的同时体验其意境,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注释:
①任运昌:课堂默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见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5年第5期。
②孟祥芝、沙淑颖、周晓林:语音意识、快速命名与中文阅读,见心理科学2004年27卷第6期。
③吴思娜、舒华、刘艳茹: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见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3卷第1期。
④田学红、张亚飞:不同阅读水平儿童汉字音形义联结的研究,见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王桂仙,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语文学刊,2010年第8期。
2、马琳,论朗读艺术的审美意象,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04)。
    3、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7)。
    4、刘雪峰,朗读-语文教改的切入点,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05)。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下一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