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德育论文:全面发展,德育为先 发布时间:2019-05-05 14:46:07

高中德育论文:全面发展,德育为先
崔小妮
【摘要】当今社会,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主题,抓好德育已摆在了首位。这不仅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用之人。
【关键词】 尊重 独立 挫折 德育 全面 发展
【参考文献】: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第4版。
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国家要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已成为必然,素质教育首先就要从孩子抓起,孩子的教育关系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抓好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前段时间我校附近搞路面维修,当时的天气特别炎热,中午修路工人的衣服全部湿透,经过长时间的工作路终于修完,路面上抹了厚厚一次水泥,在新修的路面旁边用绳子拦着,示意大家不要走进,以免刚修好的路面被破坏。第二天一大早我惊奇的发现昨天没干的路面上竟留下了好多小孩的脚印(五六年级孩子那么大)还有一些什么“CF” 什么“loveyou”…… 看着这些“杰作”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孩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只是好玩吗?经过几天的思考我明白了,这些孩子平时缺少家庭和学校的德育教育,一些父母只是忙工作很少对孩子进行管教,在学校老师的德育教育也缺少,生活中仍有部分老师拿成绩来衡量学生,他们只看到了成绩带给他们的荣誉,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只知道学习对事物的判断不知对错,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懂为人处世的道理。可我们毕竟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中必然离不开与人交往,不会与人交往怎么样能在社会中立足?走上社会怎能适应社会?因此,现代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适应现在社会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一个学生的成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还有个人素质,只有德才兼备这样的人他的成功才能为社会服务,下面就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读书的目的说大了为了国家的发展,说小了就是为了自己能明辨是非,做一个有用的人今后能生活的更好。现在我们教学中存在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况比较严重的问题。经过分析原因有多方面。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他们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星期六﹑星期天﹑寒假暑假这样那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占据了孩子很多的时间,加上平时沉重的学习压力,造成了一种学生厌学情况比较严重学生开始有点逆反心理,有时采取消极的对抗,有时他们甚至直接与父母发生冲突,学习知识为了完成任务。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学生不喜欢,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们觉得读书没用不读书一样可以赚钱,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思维比较简单,一旦这样沉沦下去他的一辈子就毁了。我们首先要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引导,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一位学生想考取重点高中,于是便刻苦学习,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这种推动学习活动考取重点高中的愿望就表现为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学生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何,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等都与学习动机有关,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潜能愈能发挥,学习效果也愈好。因此,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也就成为我们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方面。动机明确,那么学生也就知道了为何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增强了,除了在课堂积极主动听讲外,课外也能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作业。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潜能也会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那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种很自然的向内求的正确观念和人生价值。在这样的正确观念和人生价值的指导下,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首先就会思考自己是否那里没有做好?这件事这样做,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不好效果?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才能健康并快乐的成长。
其次,要教会学生懂得尊重。没有人能脱离人际关系而独立生活。人际关系和谐,则个人身心愉快,集体也积极向上,易出成绩;人际关系紧张,则个人身心惆怅,集体也难有作为。所以,学生在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集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到底怎样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呢?尊重在此起了重要作用,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中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你在集体中才获得大家的尊重,感受集体的温暖,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开心的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静下心好好学习。上面事例中乱涂乱画的那个学生他既没有尊重自己也没有尊重他人的劳动,因此就受到了大家指责。如果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努力改正相信大家还是会喜欢他的。谁没有犯错的时候呢?
再次,要教会学生学会独立。每个人都是要长大的,要离开老师和父母独立生活的,老师和父母爱孩子不是一味的包容,而是要教会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事要他们自己去做,一个没有独立性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有关学者就“成功者在少年时期具有怎么样的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是66.69%的成功者在少年时代喜欢自己独立做事情,27.73%的人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不喜欢的占3.38%,。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把自己看成学习﹑生活的主人公,遇到问题独立去解决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最后,教会学生学会面对挫折。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都会碰到,学会正确的看待挫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班上有部分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灰心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更觉得自己比别人笨,开始放弃学习了;有的学生因为自己长的不好看就自卑不与人交往这样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而没有看到自己的优点.如果不及时引导他们身上的优点都有可能没有了。这时候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的基石,一个人要想成功自信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让他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树立学生的的自信也很重要。[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告诉他们,其实每个人的大脑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让他们明白“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要看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看看他是不是有坦然接受挫折的勇气,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有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每当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学会冷静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为的抱怨,怎么的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欣然接受勇于解决,最终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人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其实想想我们还要感谢这些困难挫折,正是它们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才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你一定能行!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各学科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际价值,对学生具有吸引,感染,激励和充实心理的功能,为学生的世界观提供科学基础。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过程中,可使他们获得意志的锻炼和能动性的发挥。这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潜在的作用。学生在集体中的各种良好的品质并非都是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只有我们根据学生在集体中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才有可能使学生的集体意识等良好的品德迅速形成起来。学生大多有好奇,好说,好动,好学,进去等心理特点。对开展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集体活动,他们总会乐意参加的。学生在集体中与教师,同学共同活动,直接交往,对方的言行常常会直接引起自己的注意,思索,对照,并产生着模仿的心理活动,甚至不知不觉地积极模仿起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除了要自己以身作则外,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向先进榜样学习。使他们自己产生正确的评价与态度,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他们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表现。
由于中小学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他们将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我们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意义深远。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我们只有不段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构建良好的人格特征和教学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从事工作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身的心理需要发生变化,将教师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