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德育论文 >
高中德育论文: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班级小组建设    发布时间:2019-05-05 15:00:58
高中德育论文: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班级小组建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新的任务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经历经验,建构的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等等,这就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小组,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所谓小组学习能力,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进行学习的能力,而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团结奋斗的团队精神是提高小组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加强小组建设。小组建设包括:小组组成、小组管理、小组评价三个大的方面,因而小组建设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小组组成
科学研究以及我们的实践均表明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在3——5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小组”最为适宜。因为不论对于学习还是管理来说四人小组都具有很多的好处。如四人小组变成两人一对可以最大范围内的实现学生的互动。四人小组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四人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四人小组优于两人小组的地方在于有更多的主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 鉴于以上原因我采取合作小组的建立应以“四人合作”为最佳方式,我班41人,分成10组。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组内异质”能够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组间同质”又可以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一原则的帮助下结合实践经验我用下列方法划分小组:1、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40人为例1-10名分别为10个小组的1号组长,11-20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21-30名为3号组员,31-40名为4号组员。原则上1与20名,2与19名,……搭配然后在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等再做微调, 2、10个小组的再组合.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1号组长的班名次即为该小组的序号,那么大组原则上采用1组与10组,2组与9组的组合方式。 3、大组座次安排①②③④为各组组员号 4 1 1 4, 3 2 2 3 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对一”的小组互助①号与④号,②号与③号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两个小组的①号②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二、小组管理 小组合作遵循一定的规则小组成员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设组长、汇报员、记录与计时员、检查员然后依据小组成员角色所需的技能或任务进行合作。首批小组长选拔由较强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一段时间后则轮流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得分情况等。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讲学稿完成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疑难问题及解答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这四种职务实行职责轮换制每月一轮换。以便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小组相关的规则。在日常的管理中建议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小组长负责小组3名成员的学习与管理并向所在行政组长每三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的行政小组汇报。行政组长则负责检查小组长的学习与管理情况。行政组长则服从于班长的管理。各行政组之间、各小组之间展开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层级式学习、管理的优势。学习组长与行政组长每半学期更替一次凭学生综合表现、民主推选产生。
 三、小组评价  分成课堂、作业、日常检测三部分。课堂可以分成必答、抢答两部分为了鼓励后进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回答,同样的问题1、2、3、4号可以分别计1、2、3、4分,如果必答题比较简单弃权者可以采用扣分的办法。作业可以按照优、良、中、差计4、3、2、1分,不交每次扣2分。测验成绩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基础等级。依据学生以往测试的平均水平若测验成绩低于基础等级3个等级或3个等级以上扣20分,低于基础等级2个等级扣10分,低于基础等级1个等级得0分,若达到基础等级加10分。若高于基础等级1个等级加20分,若高于基础等级2个等级以上加30分。这样设计学生易于接受。在这种计分制度下如果学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去获得成功。学生的基础等级并非一成不变在学生学习水平提高之后可做适当调整。 课堂即时评价一般由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计分表格内,小组计分一般由小组中担任记录员的组员计分,也可以由小组成员轮流计分,小组长做好监督。 根据课堂、作业、日常检测三项成绩的计分计算个人成绩和小组综合成绩。要淡化学生的个人评价关注小组团体评价鼓励学生“抱团发展”。 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将会得到奖励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彼此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他们就会和睦相处了。
通过一学期的试用,小组成为班级管理的基本单位,体现班级学习管理的基本职能,从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真正体现出来。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1从管理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班40多个同学,班主任、班干部要个个都看顾到,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而一个小组4个同学,小组长可以说基本能做到了如指掌。这个为加强各项常规管理的落实,同时也为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困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从学生参与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班40多个同学,参与管理的也就是几个班干部,而且要管理一个班,难度较大,所以很多班干部也是无从着手而难于真正做什么事。一个小组4个同学,很多同学都能作为组干部参与管理了,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管理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也觉得自己确实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从而更加乐于参加班级管理了。班主任对班上事务的直接管理减少,使班级管理从体制层次摆脱了“管、卡、压”的泥潭,更突出地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促使学生自觉的从传统意识上的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主体,主人翁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他(她)们会自觉地、积极地在自己的层面上作创造性的劳动,使他(她)们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锻炼。同时,学生在亲身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活动,参与评定结果的过程中,逐渐将学校、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我的要求,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也逐渐亲身体会到班级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使同学听话、就范,而是要为自己、为同学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从集体荣誉感方面看,小组管理使其更加直观化了。一个班时,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是四十几分之一,对个人与班集体的紧密联系较之于觉得自己是四分之1时要淡薄得多了。同时,10个组一起生活在一个班里,可比性、竞争性要比班与班之间的对比直观得多、平常得多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有很大好处的。当然,在开展竞争中要注意引导得法,使学生明确竞争的目的和手段是使自己各方面素质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从而建立起一种良性竞争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一种个人荣誉、小组荣誉、班级荣誉、学校荣誉紧密联系的集体荣誉观。
4、小组管理也使得班级管理目标更具体化了。在小组管理中学生从个人目标 小组目标 班级目标 教育目标这样一种体系中找到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结合点,从而使集体目标个人化、具体化,个人目标集体化、崇高化了。这样一方面个体把群体目标自觉看成自己的目标,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大多数事情上能采取高度整合的一致行动,达成最高层次的群体凝聚力,为班集体、小组及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创设浓郁的集体氛围。另一方面,这样也实现了“管理即培养”的理念,即让学生在追求达成管理目标的同时,通过达成目标带给自己的喜悦及成就感,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使学生真确地感受到履行自己的权利、义务与集体发展及个人发展的关系,形成一种较为明确的职责感,从而把完成自己担当的任务职责看作是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迈进,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观、人生观。
5、小组管理使得在班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更加方便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所能感受体悟到的东西是最多最深刻也最顺其自然的。所以,与学生一起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对于学生各方面爱好特长的发挥发展,水平能力的锻炼提高,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道德情操的健全发达,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这也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发展的最高目标。我通过小组作为基本单位开展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促进学生互相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解决学生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培育学生的艺术细胞、美学知识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演说思维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及自治自理能力等方面都起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高中德育论文:文以载道,德以先行
下一篇:高中德育论文:找对他的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