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德育论文:找对他的那把钥匙 发布时间:2019-05-05 15:01:28
高中德育论文:找对他的那把钥匙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虽然我当班主任的时间并不多,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这一年半里我努力学习着如何去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谈我的想法。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我们班的星同学,性格活泼,经常在课堂上说出些经典的语句,时常引得班级同学哄堂大笑,刚开始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但渐渐的就有不少任课老师来跟我投诉,说星同学捣乱课堂秩序,害得他们无法正常上课。于是,我找他来谈话,他的态度也很好,效果也很明显,课堂上不再有他大声讲话的现象了。我以为自己的谈话感染了他,使他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但没过几天,他又原形毕露。再谈话,再纠正,周而复始。“老师,我知道错了。”这是他经常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但永远只有我错了,却没有任何改错的行为。渐渐地,我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并不能真正的走入学生的内心,使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句我错了,或许只是用来应付老师的说辞。于是,我先给他的家长打了电话,了解星同学在初中学习的情况,以及在家里的表现。原来,他在家里还有个弟弟,学习也比较好,现在在重点初中读书,因此父母把更多的注意力以及关心都放在了弟弟的身上,对他关心比较少。了解大这点后,我仔细分析了下星在平时上课时的表现,会不会是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同学们以及老师们的注意?为此,我改变了教育他的方式。虽然我还是经常在课间把他叫到办公室,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开口就是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先学着关心他最近的生活,与同学相处的情况等等,我希望能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其次,我经常向别的任课老师了解他的上课情况,只要有些许的赞美,我都及时的反馈给他,表扬他的进步,增加他的自信心。再次,经常让他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搬东西,做PPT等等,并在事后奖励他一些水果、饼干等小零食。通过这样几次事情,他对老师的态度有所改善了,而且,上课讲话的情况明显有所好转,甚至有同学在上课期间讲话,他还会帮着老师进行管理,我觉得我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
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等活动。我们班还承包了学校爱心屋,每逢周一、周三、周五就由各个班的学生把他们收集起来的塑料瓶等等回收到爱心屋,再有我们统一卖掉,费用就用来做“爱心基金”。在余姚“菲特”水灾过后,爱心屋的同学们立即联系余姚的学校,了解他们所需要的物资,在学校发起捐书活动,为余姚的师生们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冬天来临,我们又展开了“织围脖,献爱心”的活动。虽然我们班绝大部分是男生,但很多同学都亲自动手,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鼓励学生们参与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通过班主任如何抓好德育工作,当然远远不止我所说的这一些,其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我想,如果在班工作中,班主任能长期有意识地注意这几个方面,一个良好道德个性是一定可以培养出来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