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9-05-04 09:40:09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提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课程也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个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有关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设计整合的实验,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原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课程整合、实践、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会带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片新天地。在此,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目前该领域的发展浅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发展:
  1. 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本人认为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老师的定义比较好: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
2.为什么要进行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是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并正积极向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方向迈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在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问题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在美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使用音乐软件等等。由于学科本身性质的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但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学科(特别是数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以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的影响为例,计算机与图像计算器,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现在正经历第四个阶段,首先是解决了各类计算问题,其次是解决了各种图像(如函数图像、几何作图等)显示问题,第三阶段是解决公式的变换(包括代数式、三角式的变换、解各类方程等),现在正致力于问题证明的通用程序设计,这些成果告诉我们,传统的中小学数学问题,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图像计算器或计算机直接得出结果。这至少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像计算器来学习数学概念与数学变换,这种可能性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内已经变成了现实。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目的
整合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等贯穿教学始终。具体来说,应该由学科课程教学目的,信息技术的培养目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的等短中长期的多种目的组合。第一,整合的首要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学科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第二,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第三,整合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
5、课程整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对手。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把它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此外,会使人感到, 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信息技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像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实验:
  设计构想: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像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做法: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实践设计课,如初中课本的贺卡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和标志设计等,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在制作招贴设计课件时,选用多幅著名的和平运动招贴画,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招贴画的设计构思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设计步骤上设置相应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学流程见下图:
  程序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运用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感受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及简短的语言介绍→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学习和探讨→学生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做适当评议→学生练习、自检,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和互评→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开展协作学习→反馈总结→归纳总结→自我测试、自我小结,达到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工艺美术设计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在课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WORD来做练习。练习完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通过上述网络环境的美术教学设计的实例,我们看到课程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①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②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③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④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国家领导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一,对整合的内涵理解不透。现在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认识还停留在CAI阶段,以为只要用上了电脑,用上了课件或上了网就是整合,根本不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与有效整合的方法。所以我们应明白,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课程的整体组成部分,应该全面的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有意义,有效果。第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一个是软件的不足,现在应用的各级各类教育软件种类还是不多,而且教学实用性也比较差,特别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综合性软件平台,目前缺乏系统的开发,更谈不上应用。二是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需的资源性建设不足。第三 ,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于实践不到位,目前的整合实践来看,仅现于学生能够上网搜索一些文章或图片,用WORD编辑一篇短文,发一份E-MAIL等,就此而言,还根本谈不上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目前教育现象上有两种不正确的要提出来,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停留在“媒体观”,这一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高度普及的今天,如果还是将其作为缺乏交互和反馈功能的“播放工具”,这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另一种现象是观念上的,就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校的领导,对于这一将引起教育的深层次改革的事件还认为可有可无。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培训,加强理论指导等,依此加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程。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方向
(1)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推动作用。
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批判性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的许多实现的途径。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还要培养品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以上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关于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整合实践,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而且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课程整合现在已经起步,随着信息技术和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们要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多借鉴别人的特别是大师和教授的经验,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在将来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必将迎来教育改革的一个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