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探究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    发布时间:2019-05-04 09:51:16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探究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它在教育领域内被广泛的应用并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达到生动、直观、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学科、信息技术、整合、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创新意识、文化情境
 
现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上被广泛的应用,它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新的发展方向。而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达到生动、直观、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依据应从美术学科、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寻找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评价。而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特点:资源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学习的主动性等。根据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对它们进行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全方位的接触美术提供保障。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怎样利用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供尽可能多的素材以供学生欣赏,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呢?
例如在上人美版第三册我和昆虫时,我针对城市学生很难近距离与自然接近的现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昆虫在自然界中的多彩多姿的形态和画家的作品分类出示,当学生看见放大了N倍的蝴蝶、蜻蜓、小蜜蜂、大螳螂……近距离、多角度地欣赏蝴蝶色彩缤纷的翅膀,清晰观察小蜜蜂身上对比鲜明的花纹、头上细细的绒毛以及尾巴上的蛰刺,惊叹独角仙的重磅盔甲和奇异大角时,理解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就再也不是老师的难题了。而最让人惊奇的还是学生对于昆虫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色彩的搭配欲望使学生画出无比美丽的装饰图案和充满奇幻色彩的昆虫世界历险记来。通过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生很轻松地了解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什么是对称的美。不但启发、诱导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而且点燃了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欣赏自然、描绘自然的热情。最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双欣赏美丽大自然的眼睛,唤醒了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童心。
二、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人美版第十二册我设计的服装时,我设计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四大类服装模版(运动、学习、休闲、礼服)四个人体模型(成人、少年)进行自由创作。由于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计和色彩的搭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因为绘画基础的差异而无法准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构思,而在多媒体教室中这一瓶颈自然不再扼杀我们天才的小设计师们的奇思妙想。无比丰富的图库、绚丽多彩的颜色、加上可以多重组合的图形、变幻多姿的背景,还有什么能使同学们不爱上“设计、应用”这门课程?同学们在对比色、同类色、多彩的图案、多变的图形中利用绘画工具轻松自由的去构图、去排列、去组合,去随意改变其款式、色彩、大小、长短、位置、层次,自由地更换整幅作品的背景。整个教学过程我只不过是个引导者,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但如此,学生还通过信息共享和网络查询,掌握了很多教学任务以外的设计知识和技巧,例如什么是设计、什么是服装系列设计,什么是服装组合设计,同时还把很多色彩知识和构图知识内化吸收应用了。当一幅幅漂亮的设计图集体传阅、欣赏评价时,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呼,很多同学都说:“以后,我的衣服我作主!”
三、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不应当仅仅是搜索引擎,在教学中我们还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将知识内化,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在上五年级京剧脸谱一课中,我让学生以“为什么说京剧艺术是全世界的艺术瑰宝?”为题进行分组研究性学习。每一小组都有自己的目标进行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学生分别围绕“1、什么是京剧脸谱?它是怎样产生的?2、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分类?3、京剧脸谱中是怎样用色彩来表现人物性格的?4、京剧脸谱的勾画方法是怎样的?” 四个问题用了一周的时间查找资料,并用课余时间归类、整理,并用PowerPoint做成学生演示文稿在课堂内阐述本小组的观点。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十分高涨,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迎难而上,解决困难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学生在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利用软件查找资料、制作文稿中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升很快,同学们变得畅所欲言,视野十分开阔。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碰撞、研究、归纳之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为学生多样化学习美术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启发了学生创意思维和提高了感受美、欣赏美及美术批评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促进学生理解美术基础知识
“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是五、六年级“造型、表现”领域内让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美术基础知识。特别是小学五年级的绘画中的构图,它十分强调学生对画面中的物体朝向、位置、空间、大小的理解和摆放。如果仅靠老师手绘、口述,学生不易理解且教学效果极差。
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枯燥的美术基础知识呢?我决定尝试用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来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出示第一组课件:在电脑中出示一张白纸,再出示一个苹果,问:“苹果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呢?”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上台操作,底下的学生更是七嘴八舌地指挥。每当一位同学尝试后,教师就适当地引导其他学生谈谈看后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学生学会了构图的基本要素。单个的物体的构图方法学会了,多个物体的构图原则是怎样的,构图的方式有多少种?教师又出示了第二组课件:一组可以重叠、移动、收缩的静物,分别是:一个唐三彩的马,几个水果,一把西餐刀,一个盘子,一块面包。老师又问:“这一回谁来试试怎样摆放才最美?”当学生经过讨论、尝试,再讨论、再尝试之后摆放出很有美感的构图时,老师又问:“下面我们每位同学都分别尝试一下,看看还有哪些构图方式也能很好地表现画面之美?然后请你把它画在你的画纸上。”就这样,一堂本来让老师和学生都望而生畏的绘画基础课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完美整合,使学生乐学、老师乐教,达到了化枯燥为乐趣、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五、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文化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美术,它的生成和消长,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只有把美术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与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
通过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合理的声音、图形、图像和文字,为学生营造出更真实、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下激发起对美术知识多角度的探究和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位立体主义大师的绘画风格,特别是格尔尼卡中那灰暗的色调和恐怖的氛围更是让学生难以接受。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到格尔尼卡所传递给我们的艺术信息呢?
首先,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毕加索从古典主义过渡到立体主义的绘画代表作,让学生了解立体主义虽然呈现出抽象的几何形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理解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正如毕加索所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其次,播放毕加索的个人简历课件,使学生了解到毕加索是西班牙人,他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是一名敢作敢为的个性奔放的画家。
最后,放映二战纪录片片段配上解说词,使学生直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振聋发聩的炮火声中感受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深切体会作为西班牙人的毕加索的痛苦和愤怒。
此时,教师点明画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文化情境中理解画家为何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的气氛。同学们再也不说这是一幅莫名其妙的画了,有的面色沉重地仔细观看,有的在交流自己的感受,甚至有学生流下了眼泪,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将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后,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对美术的学习不会再产生害怕的心理,从而达到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文化学词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