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衔接
摘要:二十一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似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衔接,怎样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以求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双赢等方面谈谈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衔接 双赢
二十一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与教学的结合势在必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冲击,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使教育教学不得不发生重大变革。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密。因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语文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着德育乃至美育,再加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教会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尽量多的信息,需要他们见多识广,运用语言文字时方能游刃有余。而现代信息技术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感染力,使教育信息从多种渠道去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占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它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那么,是不是语文教学中只要使用了信息技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好的效果呢?否。信息技术不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只有使用恰当、适度,才能既让语文教学取得实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得双赢。
我认为以下几类课型,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它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一是意象生动,意境丰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思维的课文教学,如诗词,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求得双赢。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怎么样用外部刺激来调动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呢?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可以发挥这个作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体现在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文字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是传统教学中老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达到的效果。
我在教学高中第一册的诗歌单元时,就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大家知道,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语言,它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与诗人产生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雨巷时,我展示了三段不同的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讨论:那一段的配乐及图景更符合戴望舒在雨巷中描述的情景,更符合诗人当时的情感?那一个女孩更具有丁香般的味道?你心中丁香般的女孩与她们相同吗?通过讨论学生对诗的意境及情感迎刃而解了。在上苏轼的词时,我给大家放映了中央台的子午书简中的宋词十家──苏轼,学生觉得耳目一新,学习兴趣陡增。在茶馆一课,我剪辑了电视剧的一段让学生观看,增强了他们对剧中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把握。此外,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的背景材料,有的已经被拍摄成了视频,在情景上能很好地表现某一时期的主题,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更利于学生理解。
有时候单纯由教师搜索比较乏味,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搜寻,这样他们的兴趣更大。教学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自己搜索配乐朗诵和图片,根据各自的搜索模仿朗诵并为图片配上简短的解说,每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表演。学生从不同风格的朗诵中感受诗的韵律美,再根据不同的flash课件构筑自己心中的图景,感受诗的画面美。这样,单调的讲解化作了一种图画的流动美,使学生在感受意象独特魅力的同时深刻感知了诗歌的意境美,背诵的欲望油然而生了。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把学习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了“图像处理”“声音处理”及“动画制作”后,布置他们任选所学诗文的意境电脑绘图、电脑作曲。并专门用两节课时间展示制作成果,评出等级奖。其中有个同学制作的桃花源记的动画,得到同学一致好评。心理学家赤瑞特纳的实验证明,信息刺激越能调动学生眼、口、手、肤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获取的知识保持得越好。事实确实如此,第三册二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虽然多,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后掌握得最牢固。同时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妙处,学好信息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二是需要给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的教学,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做到双赢。
语文是一门需要广博的阅读视野的学科,需要学生多阅读,掌握尽量多的信息充实大脑库存。针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家作品,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及时补充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扩展阅读面。而信息技术信息量之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能把超大容量的、形式多样的语文资源智能化地整合在一起,在线帮助、在线翻译、超级链接等技术能让学生“即愤即启”“即悱即发”。首先,老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信息。在教学滕王阁序时,讲到“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句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利用信息技术为他们补充了“嵇康,临刑绝奏广陵散”和“阮籍的酒与泪”两篇文章,使学生在了解“竹林七贤”是晋王朝压抑下的悲歌,阮籍的人生悲剧是一代名士的不幸,是历史的不幸的同时,深刻领悟王勃用铿锵语调表达的不甘沉沦的决心。其次,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知识,布置学生围绕语文教学自己动手搜集整理资料,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衔接起来,学以致用,品味学科融合的成功感。如,学习完雨巷后,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及其欣赏文章,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创作情况,感受诗歌与社会的深层关联,感受“知人论世”的道理。再如,学习庄子的秋水时,我让学生先在网上搜集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相互交流搜集心得,学生从“视权贵如腐鼠”“知鱼之乐”“运斤成风”“标新立异”等丰富的典故和寓言中,初步了解了庄子鲜明的哲学思想及诗人的气质。再如,他们学习了“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后,我便及时进行压缩语段,摘取关键词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衔接,既增加了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速度,又提高了他们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时常让学生感受学科间的相通性,收到了双赢效果。
三是需要即刻进行小训练的课堂教学,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做到双赢。
在讲解语文的某个知识点时,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时可利用信息技术把练习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当场做,老师当场讲解,适时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在讲解病句类型时,每讲一个类型,就利用多媒体练习十道题,学生的学习情况立刻就能反馈回来,方便,快捷。
但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时,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花瓶”,不仅不能为教学锦上添花,反而会使课堂花里胡哨,弄巧成拙。
第一,运用信息技术时,老师只关注课件放映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使自己在课堂上成了放映员。而且大量的图文信息使老师忙于快速滚动鼠标,学生的思维常常跟不上,更别说做笔记了,常常是学生跟着老师鼠标的滚动走马观花,达不到教学接受的效果。有些多媒体课件,过分关注技术手段,花样繁多,有的声音和动画与教学的内容毫不相干,往往喧宾夺主,大有哗众取宠之嫌,使信息技术纯粹成为课堂教学的“花瓶”,一节课热热闹闹,学生却云里雾里。
第二,信息技术的形象性有时也限制了学生面对文字产生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投影仪显示了一个哈姆雷特,大家脑中的就只剩下这个屏幕上的哈姆雷特了,这使他们面对白纸黑字时,反倒不习惯自己独立思考了。
第三,使用信息技术时,投影仪的界面也往往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如,分析病句时,一道题四个句子都比较长,需用两张幻灯片展示(字体如果太小,后面学生看不清楚),这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阅读速度不一样,速度快的同学看完前页后无所事事,易开小差;二是学生看了后页句子忘了前页的句子,看了前页句子又记不清后页句子了。这样,老师得来回滚动鼠标,反而耽搁更多时间,不如纸质方便。
第四,使用信息技术讲解知识,不能随时复习记忆,大多数学生过目即忘。比如,在讲解字形时,我把十年高考题中出现的最易混淆的字,用电脑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齐读了两遍,自以为很扎实了。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记不清了,原因就是电脑展示的不能像纸质的资料那样可以随时看看。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出发,在充分掌握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的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需要学生随时复习记忆的知识,最好使用纸质讲解;在放课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反应情况,照顾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一定要提醒学生做笔记,尽量使放映的课件简洁、清晰。
总之,我们一定要明白:信息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我们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也要看到它的不足,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衔接,才能使它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才能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章: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衔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