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重视道德教学 完成育人教育    发布时间:2019-03-23 09:11:39
重视品社教学  完成育人教育
 
【摘要】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参与  体验  感悟
 
现在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逐渐地忽视个性品质的教育,而过分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对孩子上学后,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成绩单”。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应重视品社课堂给孩子带来的终生影响。
    其实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仅仅是最低等的,凌驾于成绩之上的,还有技能、学习能力、创意、情绪、性格、爱好、公德、信仰等等。有专家认为个性品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需要引起教师、家长的高度重视。
    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重视的仅仅是所谓的“主课”语数外,学生能在课堂上汲取的仍是只能使成绩提高的纯课本知识。那么,我们的“育人先育德”从何处切入?当然是被多数学校教育忽视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
    通过一段时间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作为教师,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使我们的孩子逐步地熟悉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孩子的个性品质在小学阶段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留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既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又是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起儿童的生命活动;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爱好,产生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可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聪明;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祖国有多大一课时,设计了学生分组游戏:四人一组合作完成,每组一块中国政区图的泡沫玩具拼图,先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大致位置及省府城市的名称,然后全部打乱顺序,合作拼图,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得最快。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有实际意义,学生喜欢参加。同样,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受到教育,有分工,有合作,人人能参与社会的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游戏活动又是孩子们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学习效果当然非常理想。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留意有效地利用一些网络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因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所以我们要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孩子们渴望了解社会的愿望。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两岸人民血浓于水一课时,一开始,就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问学生谁能说出关于台湾的历史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为学生已经是十多岁的孩子,他们对实时问题了解的也不少,这是他们展示自我的绝好时机,总想告诉大家自己的知识,这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也只能说出个大概或是提前预习得到的教材上的一点点东西。此时,正是我们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的时候,我利用提前从网络上查得的资料,给学生做以补充,从三国开始,讲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一直讲到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岛,形成现在的分踞局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像是在听我给他们讲故事。对于故事,孩子们当然爱好昂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在此以后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我再也没有提前布置预习或查找与本节相关的网络资料,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学生争先恐后的帮我把这节课要补充的内容填补的详具体细,学生学到的知识显然是拓展了许多,其实我们在不经意间就教会了他们探索教材以外的知识。
    三、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
在让孩子们明白某一道理时,我们不能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  然后,让孩子们看书、同桌讨论、小组表演等体验性、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由于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我在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直接给出问题图片,而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教材中的情境编成小型课本剧,以学生表演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到小品的角色中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四、创设贴切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教育即生活。”陶行之先生如是说。这就是要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熟悉、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游戏中的规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平时都玩什么样的游戏?这种游戏是怎样的游戏规则?假如没有这个规则,这个游戏还能玩吗?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年龄特征,又在讨论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规则的重要性。可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样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唤发出生气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孩子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熟悉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熟悉。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以及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地生活,易于学生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充分利用我们的品社课堂,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之散发德育魅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重视品社教学  完成育人教育
 
 
 
 
 
 
 
 
 
 
泉庄镇中心小学  张慧芳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真正聚焦到“学生本位”
下一篇:小学应树立“大品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