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创新小学德育方法    发布时间:2019-04-06 21:10:46
小学德育论文:创新小学德育方法
长沙市芙蓉区朝阳小学   贺青
(本文荣获市二等奖)
内容摘要: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却缺乏“创新”。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创新。
关键词:创新  方法 德育 情感
正文:
一.德育工作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平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
    作为教师或许应该多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不妨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最爱,与最讨厌的事等等,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有喜爱自己的老师而到愿意接受教师的感化。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需要有创新。
    在我们日常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依赖于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在一堂课上,教师想告诉学生“要学会帮助别人”。于是她推来一把轮椅,请每位学生轮流坐上轮椅在校园内和走廊上行进,学生无不体会到平日轻而易举的动作这时变得艰难了,原本还十分好奇的学生在体会过一次当“残疾人”的经历后;无不感到身为残疾人的不易。教师切勿多语,学生无不感到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对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当教师问道:“当你遇到困难时,你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那么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该怎么办?”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要帮助别人。”在这堂课上,教师并未对学生讲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无助时的痛苦。这样的体验式教育是否比简单的说教更管用?或许我们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内容需要“真”。
    就德育工作而言,要产生良好效果,必须在内容上求“真”。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令人信服,使人产生真情实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真”,积累“真”,利用“真”。在进行说理教育时,要用真实的事例,材料和数据向学生讲述观点,阐明道理;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所确立或选取的典型应真实可信,让他们感到可亲可敬,激励和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进行理想教育时,应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自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此,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对待今天的德育。
 
                            2009年12月10日
 
 
 
 
 
 
 
 
 
小学德育要讲究实效性
              
长沙市芙蓉区朝阳小学    符九航
(本文荣获省三等奖)
内容摘要
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品质
正文:
一、德育无小事,润物细无声
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应提出 “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可以开展 “我为父母做件事”德育体验活动,以“两爱两争做”(“爱父母,争做好子女;爱劳动,争做好少年”)为主题,以“我为父母做件事” 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坚持为父母做同一件事。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在“体验周”后养成习惯,更要不遗余力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亲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类似的体验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2、班队会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班队会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围绕学期德育重点,学校每学期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围绕安全教育、“十心”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3、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4、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理竞赛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文体竞赛、小制作比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6、实践活动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09年12月10日
 
 
 
 
 
 
 
 
 
 
 
 
 
 
 
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师决策
芙蓉区朝阳小学     黄平
(本文荣获市一等奖等奖)
内容摘要:
互联网的出现,空前的改变了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及生存状态,它是一把双刃剑,往往大家讨论到互联网与青少年的社会关系的话题时总会争论不一。上网,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生活,也能使一些学生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混淆是非,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正确的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亟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利弊    决策
正文:
首先,我们来关注这样一组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有一亿多网民,其中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占16。6%,18—24岁者占35。1%。如果取关于儿童青少年的宽泛定义(24岁以下),可以推测大致有半数网民是儿童青少年[1]。同年4月,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面对这一系列的数据和不可阻挡的上网热潮,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何对青少年的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之扬其长而避其短的必要性。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和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在看待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在某些方面,网络对人的影响与鸦片相似,适量的鸦片可以治疗疾病带来的痛苦。过量则让人产生依赖。怎样才能做到“适量”而不“过量”,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适量”什么是“过量”。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利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拓展青少年受教育的空间 ,有许多青少年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里还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目前,在互联网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00年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在网上找资料,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的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的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学生可以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因此,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睐。
3、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使之更具备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网络世界里,青少年能够更主动地创造文化,而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更多的只是传承文化。网络提供了虚拟的社会化影响源,网络中的社会角色具有匿名性和不确性的特点,但无论如何网络提供了社会化的力量,恰恰由于网络中的社会化的具体影响来源不明确,性质也多样化,这就要求青少年在网络社会化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在网络中,青少年不再像传统社会中那样更多的被某种明确的权威角色所塑造,而是更多的主动选择社会化的内容和模式。他们不仅被教化,更是创造性的改变社会文化。如,他们在网上发明自己的语言符号,制造自己的流行观念,提出自己对社会的见解。
青少年在网上的创造性文化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社会化的锻炼机会,更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改造或改变,如果从这一点讲,网络与其他传媒(如电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看电视或读报纸时,只能作为纯粹意义上的“受众”,只能接受、忍受这些媒体的语言霸权。然而,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制造和创造文化,而不必那样无奈得生活于某种语言霸权的控制之下。网络并不是传播某种意志,展示一种话语霸权的“传媒”,而是每个网民表演的舞台,而且没有颐指气使的导演与严谨的审查机制;网民不仅是信息的受众,更是它的交流者和创造者。总之,网络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舞台,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4、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的“教化者”或作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指导者”的父母、教师、社会组织(如学校、青少年组织)的作用被弱化[2]。在网络世界里,根本不存在传统的师长权威,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力相对原来大为削弱。虽然现实中的青少年同龄人组织的作用下降,但网上的同龄人组织的作用却在增强,如交友会、歌迷会、班级贴吧等,在这些组织里无所谓权威,也不需要遵从,这样,青少年就获得了更为平等的交往机会。他们借助网络的阵地或平台,经营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彼此沟通、协商并达成一致协议完成他们的事业或“壮举”。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力;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由此可见,青少年在网上的人际交流有了更多的双向互动性质,而非被动承受。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弊
1、首先,与网络环境的过度接触,无形中阻断了对真实世界的体验,花大量时间生活在虚拟的空间里,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体验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机会。每个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并不相同,每周少则几小时,一般在10小时左右,多则20小时以上。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生存经验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对现实的不信任,甚至敌视。鲜明的图画、逼真的声音、互动的界面,所有这一切都以人为的方式重新营造了一种虚拟的现实,这种虚拟世界的生活经验塑造了青少年一代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他们信以为真的精神世界。然而。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现实并不完全相同,虽然虚拟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青少年生活的重要舞台,然而毕竟不是全部,当他们进入真实的现实后,就可能完全使用来自虚拟世界的经验而错误的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网络游戏使学生有了一个可以渲泄自己不满情绪的空间,双方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意渲泄自己心中的痛苦和情绪。网络游戏中人物的PK打架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骂人更是直截了当。在网络中你还可以和任何你所喜欢的漂亮美眉谈情说爱,生活中任何你所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在网络中都是轻易可以做到的,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在游戏中你可以发现人类最原始的本性。那些充满暴力血腥色彩的网络游戏在向青少年发出一个信号——杀人只是一种乐趣,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一点也是网络游戏最可怕最危险的地方。如,某些青少年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和事实供认不讳,然而他们主观上却不承认这是犯罪,因为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的“法则”并没有禁止他们这样做。因此,来自虚拟世界的经验,被错误的用于指导现实世界的生活,将招致很多问题。
2。使用网络,特别是长时间痴迷网络可能对青少年的学业、人格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虽然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但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必然在青少年的人格层面打下烙印。如,青少年可能形成“双重人格”,即在现实和网络世界里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表现,再如,网络使用带来的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网络成瘾。目前,很多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如沉溺于互联网、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获取满足感,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每次上网实际所花时间都比原定所花时间要长,难以下网,一旦终止使用互联网几就烦躁不安,上网已经对日常人际关系和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荒废学业。有的学生为了筹集上网费,竟然去盗窃、抢劫,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有的学生沉溺于网上的虚拟空间,连续上网几昼夜之后,出现了心理障碍,跳楼自杀……
3、网络还导致青少年和父母等长辈的代沟进一步增大。网络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制造了新的断裂与分歧,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青少年适应着并使用着,构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父辈或老年人则比较难以适应,从而造成了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社会话内容和特点上更大的差异。如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的差异,一上网问题为例,许多父母意识到了他们的青少年子女在网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而,他们很少了解这类有青少年在线创立的社会和文化世界,不了解孩子们在网上的生存状态,因此,只能替孩子担忧,而无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从而化解这种代沟。
二、教师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和决策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青少年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他们的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他们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面对网络,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青少年上网的成效。
(一)教师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教师可通过人物采访、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加强自律与他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网络素质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孩子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及创造性使用网络的能力。
2、把电脑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个渠道,还要以活动训练为载体。如举行“主体导航”活动,有老师提出正确、可行、有趣味的主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制成电子作品,老师组织展示、评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网络所带给他们的精彩,也清楚上网应有节制,进而达到自我克制的目的。
3、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教师首先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如推荐适合显示浏览的文学、科普网站,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指导学生在网上搜索答案,这不但能帮助学生解答相关问题,而且提高了他们使用网络的能力[3]。
(二)教师针对青少年上网不良习惯的决策
1、目标引导,矫正行为。现实中分数的压力,学习的紧张,难免引发一些学生心理上想向外界寻求刺激,而直观、形象、有趣的网络正好提供了机会,老师可帮助学生制定多层次多种类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上网,矫正不良行为。如引导学生读中外名著,写读书笔记,开展业余球赛,进行环保调查,这样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逐步分散对上网的注意力。
2、针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情理开导,增强理智,以爱感染学生。对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对经济困难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勤俭节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对条件优越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让他们与那些条件好却不沉溺于网吧的专心学习的学生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身处单亲家庭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处境的艰难,发动同学帮助他们,让那些学生得到更多温暖和关心,使他们不再到网络上去寻求刺激,教育学生正确的理智的看待网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开导,陶宏开教授说,帮孩子们戒除“网瘾”的“秘诀”是用平等的沟通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然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帮他们分析为什么回经常玩游戏,这样带来的问题会是哪些?分析出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帮他们从网络的兴趣点转移到其他方面,有时也要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
3、跟踪监督,坚定意志。一是档案跟踪,为上网学生建立有关上网的档案,督促学生对自己上网进行档案分析、比较,使他们在教育中产生变化,在变化中加强教育。二是同学、家长、老师、社会上的好心人跟踪监督,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监督之中,使其心理上有一种必要的压力,这有利于学生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三是讨论跟踪监督,对迷恋网吧的屡教不改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讨论,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认识,觉得自己不能愧对老师,同学的帮助、关心、鼓励[4]。
三、小结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进入生活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面对不可阻拦的上网热潮,我们应做到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提高他们辨识和思考的能力,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一时代工具。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今日的莘莘学子将承担未来社会的栋梁之责。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只要青少年运用好了这一时代工具,终将会聚沙成塔,终将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社会做一番大贡献。
参考书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6年1月。
 [2]陈志:略论网络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王孟晖:班主任如何指导老师正确使用网络,湖南教育2007年3月。
 [4]曹霞辉:筑牢学生上网的心理防火墙,湖南教育2007年3月。
 
 
                                2009年12月10日
 
 
 
 
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芙蓉区朝阳小学    黄小琼
(本文荣获市三等奖)
内容摘要: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品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 情操 思想
正文:
一、故事触情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预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熟悉。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顾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顾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和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对课又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点燃学生自主管理的火花
芙蓉区朝阳小学    黄小琼
(本文获市二等奖)
内容摘要:
自主,能催发学生内在动力,点燃学生理想火花,引发学生智慧喷泉。人在觉醒后产生的自主潜能是无穷的,人在磨砺后形成的自主力量是强大的,人在实践中锤炼的主体人格是纯真的。
关键词:自主 管理 交流
正文:
一、    结合实际,确立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需要
升入六年级,学生们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家长的期盼,自觉性较之五年级有所提高。可随着学校活动的频繁、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刚入校的热情、新奇也将会逐渐消退,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将会降低。只有树立长期目标、近期目标,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才能使他们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在与学生交流时,得知他们对初中生活有所了解时,我灵机一动,开了个“为中学生活做准备”的班会。当学生们谈到初中生活紧张、忙乱时,我请学生们围绕“如何化忙乱为有序”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已达成了共识——只有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才会有条不紊。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引导学生针对不足确立具体目标。以下两条是经过整理确立的目标。1、 “好习惯助我成长,严律己受益终生”  学习的好习惯助我发展:认真勤思考,自主方法好。守纪的好习惯助我自护:遵纪又守法,活动才安全。文明的好习惯助我长大:懂礼尊师长,小事见修养。锻炼的好习惯助我健康:两操很重要,坚持效果好。 2、 “责任心是做人之本”  学习讲责任,勤奋主动又严谨。锻炼讲责任,持之以恒不畏难。工作讲责任,做事自觉求质量。集体讲责任,争做主人共发展。这些目标是学生们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的,学生们认可它。只有学生们自己认可了,才能以自律的姿态去践行,而不是被动的遵守。学生们自主管理的需要被激发了——明白了自主管理是生活的需要,是成长的需要。
二、    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学宗旨所在。学生要成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在新世纪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
1、引导学生多与高尚的人物对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鼓励并监督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与高尚的人进行心灵与情感的交流,从而提高认识,丰富情感,升华情感。班上同学人人都有权利与义务为大家诵读最打动自己的好文章。我也多次与他们分享读书乐趣,加强心理体验。我要求学生读快乐阅读一书时,但丁的一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也成为了我与学生们共同的名言。诵读品味名人名言是我们班学生最喜爱的一项学习方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等这些蕴涵哲理的著名诗句,将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高贵的气质、崇高的信仰、博大的胸怀、乐观的人生观。
2、注重生活细节,学会转换角色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细节,细节是成功的基础,或者说是成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细节,在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很重要。
每次到食堂吃饭,总会看到不少洗手的同学大动作甩水,把水花溅到他人身上、脸上的情景。我们班也有这样的同学。其实这些学生并不是故意的,只是没有认识到细节就是文明的再现。于是,我就不动声色特意将我班那几位学生安排在靠近水龙头的座位上,让他们感受感受。当他们被水溅到与之怒目相对时,才真切感受到有时候矛盾源于生活中的小细节,学会换位思考就能化解矛盾。
3、重视学生课外生活的指导
很多学生在校内能遵守纪律,因为有无数双认识的眼睛在看着他,可往往在陌生环境中行为较放纵,自我管理能力缺乏。
有一天,我班的丁帅同学告诉我,我班的金德虎搭车因把一角钱当成一元投入钱箱被赶下车时,我非常震惊。因为这是一个学习认真、工作主动的好学生啊!为了避免消息传错,我及时找他了解情况。原来,他在投完币后又将在车上捡来的一角钱投入钱箱,遭到误解的。我及时表扬他拾金不昧,并表示坚决相信他。因为我坚信不论他说的是否属实,这种处理一定会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会时时让他反思促他进步。为了让全班同学坚持在校外公共场合约束自我、加强自我管理,我特意开展了“公共车上的我”的主题班会,学生们在自编自演的车上小故事中认识到“道德是一把良心钥匙,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失。”
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辨别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和情感时,他们才能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行之有效。
三、    创设情境,全体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管理的时空
1、开展主体性班会,挖掘学生主体潜能。
本着从学生需求出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原则,我与学生一道确立班会主题,由学生自己书写班会主题,设计班会过程。一节感恩教师节班会,至今让我感动不已。这一节班会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的。学生们深情的歌声、条幅上的集体签名、自制的贺卡、发自肺腑的心声不得不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大胆放手有利于挖掘学生主体潜能。
2、营造浓厚氛围,激发自主管理意识。
现在,学生午间活动时间较长。这期间,班干部结合学校工作依次安排每天活动。在完成上午各科作业后,学生们可自行看书、画画、练字等,有时自行休息调节,纪律由班长管理。我则不定时到班视察,有时请科任老师看看,有时向学生们暗地了解情况,对个别学生不守纪就私下指导,对班级共性就在夕会时全班重点强调,始终保证午间学习氛围浓厚,人人学习、休息有条理,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班主任虽然不在但一切了如指掌”,让他们明白“要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明白“不干扰他人也是一种文明”,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人人管理班级的意识。
四、    全面评价,激励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动性
本着平等、尊重、理解、鼓励、民主的原则,我在全班实行周周评、月月评的机制。每一次评比,全班人人参与。在“同意”与“不同意”的理由前,学生们进一步认清了是非,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了自我,找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更有了迎头赶上的激情。在这样的评比与表彰中,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更强了,参与班级管理更积极更主动。
自主,能催发学生内在动力,点燃学生理想火花,引发学生智慧喷泉。人在觉醒后产生的自主潜能是无穷的,人在磨砺后形成的自主力量是强大的,人在实践中锤炼的主体人格是纯真的。只要我们能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给他们机会与舞台,加强疏通与引导,相信他们一定能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
                    芙蓉区朝阳小学    黄智慧
(本文荣获市二等奖)
内容摘要
加强德育,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本文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个性;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来论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程;德育渗透
正文:
    思想政治课教育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规范性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但是,我们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却不可忽视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我国的全日制新教材,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按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编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品德等政治课中,数学学科同样也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着大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人生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多方位地渗透德育,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新观念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掘德育素材进行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供教育教学利用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了。这些多彩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在关于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从网上收集了这样一些信息: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等。还如我让学生从网上查出了关于我市的信息:中国湖南省省会,称“星城”,城市面积556。33平方公里,人口646。5万(2006),其中市区人口220万,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广铁路线上,是一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楚汉名城”。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机械、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湘绣闻名中外,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其地域范围为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1819。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56平方公里。长沙是一座有3000余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我试图以此唤起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广博富饶、美丽可爱,从而立志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如在教多位数学加法时,我用小黑板写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数分别为470000人、500000人、540000人,让学生编出几种方法计算的几道应用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明白我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使学生了解家乡解放的历程与艰辛,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利用典型范例的榜样效应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民族典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优秀传统,这些都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因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的素材。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它们的榜样激励的正效应作用,有机地把这些素材融入其中、渗透其中。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从而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利用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可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我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阅读书中的一段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 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 祖冲之为了求得较精确的圆周率,他先算出正六边形的边长,然后将边数一倍倍地增加,最后算出了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他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果早1000多年,这在当时落后的研究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标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习数学和体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得生动学得深刻,进而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与领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问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生活是美丽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数学就在生活,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乐事。从而在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人人参与,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眼前。
这节课,由于把“身边的数学”予以充分的发掘和融合,有机地把学习与生活结合了起来,从而在“数据整理”活动中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热爱地球的情感。
    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个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就是素质教育课堂。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如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数学的训练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未来将面临着的、十分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仅具有过硬的技术和高超的本领,还能具有良好的心理。
    如指导学生学习应用题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必须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分析各个条件之间及其与问题的关系,才能找到正确解答方法。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向学生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或组织一些竞赛,培养他们适应能力的竞争意识等,并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奋斗目标,使他们都能拥有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拥有个性化的生活追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1、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认真听讲的习惯,勤于思索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觉检验的习惯等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良好的习惯都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在童年期最容易形成,一旦形成,终身受益,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2、数学思想方法是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所表现出的思想与方法。它反映人类智慧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既包括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又包括辩证逻辑的思想方法。
与小学数学内容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包括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统计思想和空间观念等。与小学数学学习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观察与操作、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类与化归、归纳与类比、联系与转化等。除此以外,还有具体的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形成构成了数学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3、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有人把童心比喻成一支牧歌,深情、清纯、温馨;也有人说童心世界犹如一泓清泉,纯静、透明、晶莹。这两种比喻都充分说明了童心美与纯朴的本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其巨大。“身教胜于言教”,这些朴实无华的箴言更直接地指出了榜样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
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古人也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思想的转变、品德的培养不是靠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当学生从你的眼光中读出热情和关爱时,他将学会爱和奉献;当学生从你的话语中读出激励和鼓舞时,他将会树立信心;当学生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宽容和尊重时,他将学会善待他人。
教育教学实践说明,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 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面是极其宽广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积极探索,加强政治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江应中; 对道德教育价值的若干思考 [J];教育探索; 1997年04期; 9-10
从小事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芙蓉区朝阳小学   肖慧明
(本文获市三等奖)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老师,尤其作为班主任,卫生工作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头戏。班级卫生每天都要督促学生打扫的,包括校园卫生的保持,也是时刻要提醒学生。
关键字:小学生 培养 保护环境 意识
[叙事片段一]:环境卫生靠大家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作为班主任,卫生工作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头戏。班级卫生每天都要督促学生打扫的,包括校园卫生的保持,也是时刻要提醒学生。
某一周由于班上的三个学生在校园乱扔垃圾,导致班级扣分。当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都皱着小眉头,大家纷纷把矛头指向了那三个乱扔垃圾的学生,责怪他们不应该害班级扣分,破环校园环境。片刻后,一个声音呐喊着:“都是我们自己没有管好自己。”教室里沉默了,大家都一声不响地低着头反思。这时,作为班主任的我开口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互相指责也改变不了已经扣分的事实。同学们想一想,班级和校园的环境卫生只靠几个同学维护得好吗?到底要靠谁才能使我们的班级和校园环境更美呢?我们关键是要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很惊喜,能有孩子意识到维护班级和校园环境卫生的自觉性,于是适时点拨。一个乱扔了垃圾的孩子羞愧地说:“如果我们管好自己,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班级就不会扣分,教室和校园就会更加干净。”另外两个乱扔垃圾的孩子也重重地点点头。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主动维护班级和校园的环境卫生,我们要在干净的教室里学习,可不想在垃圾场里学习。”又有一个孩子说:“我们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卫生一样爱护教室和学校的卫生。”孩子们都纷纷赞同。听到这些发自孩子们内心的真诚话语,我欣慰地笑了:“孩子们,老师今天不批评那些乱扔垃圾的同学,因为知错就改同样是好孩子,他们已经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老师反而要表扬你们,因为你们心中已明白了自觉维护班级和校园环境卫生的重要。你们真的懂事了。”
当天下午走进教室,我欣喜地发现整齐的桌椅,清洁的地面,连黑板下方的粉笔槽也擦得一尘不染。原来是中午在校吃饭的孩子主动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把信任和微笑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今天走进教室的老师倍感幸福,你们是最棒的!”我朝大家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那天,我没有批评一个乱扔垃圾的学生,但是确收到了比批评更加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们从自身出发,找原因、想办法,他们反思得如此深刻,话语如此真诚。比起教师强加于学生身上的大道理,学生自己认识到的保护环境卫生的做法来得更加深刻、真实和宝贵。
 
[叙事片段二]:言传不如身教
一天,我看到教室外走道上有一些纸,于是弯腰将它捡起来准备扔进垃圾桶。这时听到班上一个孩子小声对同学说:“老师在捡垃圾。”也许孩子觉得捡垃圾、扔垃圾、打扫卫生是学生的事,而不应该是老师做的。一位学生好奇地跑过来说:“老师你为什么捡垃圾啊?”我笑着说:“老师看见地上有纸,它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垃圾桶才是它们应该待的地方。”“这纸又不是你扔的。”“无论是谁扔的,只要地上有垃圾,老师都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是在维护校园的环境卫生,没有了垃圾,我们的校园才会更美丽啊!。”“那我老师我帮你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孩子接过我手里的废纸扔进了垃圾桶。她对我走过来时说:“老师,我也去捡垃圾。”我欣慰地看着她对她点点头:“表扬你!你真讲究卫生!”当天,我特别在全班表扬了那个孩子。
第二天,我发现更多的孩子开始主动捡垃圾,他们从学校的各个地方走来,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垃圾桶走去。看到这些孩子们,我的内心相当感动,孩子们真棒啊!也许是我捡垃圾的举动感染了他们,这不经意的一个动作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反思】
当代的德育并不一定在专门的思品课上,它存在于学生的课堂上、学习中、生活中、存在于学生所活动的每一个角落。所以说德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以往,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似乎总是喊得那么高、那么远,而实际并未在学生身上产生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小学里接受如何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教育,一般是教师天天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学生隔三差五的挨批评。学生根本没有从内心意识到要保护环境卫生,德育没有内化,自然使得我们的德育效果打了明显的折扣。只有让学生内心受到触动,自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这一德育要求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付诸于行动。
同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德育教育中也十分重要。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起到了比不厌其烦的、枯燥的说教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学生们已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行”这话说得多好呀!我们往往对学生讲了一大堆大道理,而学生真真听进去的为之甚少,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学生感情是丰富的,只要作为老师放下架子,融入其中,心灵不设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学生保护环境卫生的榜样,学生哪还会不受到触动,受到真正的教育呢?
也许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所缺的,并不是什么方法、耐心、观念等,而是教师的榜样。想想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卫生教育是提出的要求,再想想我们在学生面前所表现出的一些如见到垃圾不捡不扔,甚至随意乱扔垃圾等行为,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开展了那么多的保护环境的活动,进行了那么多的保护环境的教育,而结果却收效甚微;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六七岁的小学生在老师的榜样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如此积极的保护环境意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一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芙蓉区朝阳小学    李尔
(本文荣获市二等奖)
内容摘要: 当前,环境保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定为我校近几年来的校园文化课题,如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是以培养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课 培养 学生 环保意识
正文:
当前,环境保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定为我校近几年来的校园文化课题。如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是以培养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科学课教学与学生环保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结合起来,是一项促进学生素质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其中。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通过多渠道、多种手段地在中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就可以顺利地在学生中逐步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造福于下一代。
    一、从基础知识学习中延伸,渗透环保教育。
      科学是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几册教材都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有利于教学时引导学生探索周边的环境。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理解自然现象,掌握基础知识,还应通过适当的正向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从而渗透环保教育。
      如五年级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通过对各种生物的介绍,以及我省这几十年来很多有名的环境污染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在近几十年中,由于大力发展经济对环境保护不力,以破坏生态平衡的惨痛代价换来非凡成就,刘阳河的污染、湘江等水系水质的降低都是不争的事。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危机感。
     二、在调查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科学的课堂是一个大课堂,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止于一节课,更不只限于教室内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书本学习,而且可以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到生活中、到自然中去学习。学生对某一课的探究,也包括课前采集标本或搜集资料,以及课后的调查研究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充分地接触自然环境,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来不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
     比如,在学土壤这课时,让学生采集土壤标本,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学习,知道不同的土壤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增长对自然环境的见识;同时在这一标本采集活动中,接触自然,亲身体验地形、地貌,得到的知识就远比单纯的土壤标本要多。特别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获得一些诸如水土流失和植被保护水土等知识,增长了这方面的见闻,无疑有利于我们环保教育。
     通过资料搜集,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比如从网上可以搜集到更多的资料,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间接地接触自然与环境,还能利用网络与人交流,接受更多的环保教育。
    三、结合科学实验开展教育,渗透环保知识。
    实验是科学课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对教育对象——学生实施兴趣控制,对教学内容则采取实践为主的模式控制,结合科学实验开展环境教育就是一种好的选择。在科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环保因素。还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从被动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主动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并逐步形成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爱好。
      总之,环境保护是一个大课题,科学课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学科,培养学生初步的环保意识,具有明显优势。作为科学课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注意在平时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只要我们认真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进行科学课程的环境保护教育,充分利用教材的潜在因素,有机结合环境保护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就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长沙市芙蓉区朝阳小学  李飞
(本文荣获市一等奖)
 
内容摘要: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能促进其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试图以一种更富于感情因而也更符合人性的方法去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道德素质,也就是以美促德的思想雏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可见,美育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 研究 实践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当前,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伴随涌入,所有这些,都给未成年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腐蚀,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他们感到迷茫,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无从辨别,进而便不加辨别。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祖国明天美好未来的创造要依靠一代高素质的新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都存在许多弊病,如:在教育内容上偏重于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活动,与学生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相脱节、相背离; 把教育者的目标强加于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把道德标准上纲上线;教育过程缺乏持续性、系统性等等。从我校的具体情况来说,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仅存在以上常见传统弊病,而且环境恶劣,教育任务艰难繁重。学校靠近火车站,各种形形色色的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周边都是电脑城、娱乐场所、网站等,人流量极大,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也很容易渗透到学校来。学生的家庭条件大都一般,有很多是低保、务工人员家庭,家庭教育不是很重视。近两年来,学校又正处于拆迁的非常时期,环境比较艰苦恶劣。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中小学校,如何正确引领未成年人确立正确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个人、社会的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而严峻的课题。
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能促进其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试图以一种更富于感情因而也更符合人性的方法去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道德素质,也就是以美促德的思想雏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可见,美育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地位。
中央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学校通过美育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这些英明决策,成为了全党和各级领导的共识,并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美育也由此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想有效改善传统道德说教、灌输等陈旧弊病,切实提高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着重研究在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少先队特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有效实施美育,探究在学校美育工作中“以美促德”、“以美育德”、“以美辅德”的具体策略和途径,来更好的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研究现状综述
在美育理论史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对美育和德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作了论述。如柏拉图的“美育手段论”,认为美育的归宿只是在压抑、排除感性的德育。席勒首先使用了“美育”的概念,并把美育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教育形式,他划清了美育与德育的界限,肯定了美育的特殊对象和研究领域,强调了美育对人和社会的改造和建设的重大意义。王国维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把美术教育纳入教育结构之中,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并放。蔡元培非常重视美育,在他的“五育并举”结构中,美育占有特殊的地位,透渗其他各育之中。
事实上,对于美育的研究以及美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的探讨,已不是什么新课题,许多人在这方面已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诸多的结论。如江阴市实验小学在艺术特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课题研究中就把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载体,探求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模式,总结出艺术教育的“三级实践形态”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表现相结合,通过成功开展艺术教育,可以完成道德渗透教育。顾颉的中小学整合式美育研究课题研究提出,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美育资源,使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整体协调,以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整体教育,实现师生在审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和谐发展。这些研究对如何开展学校美育工作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它们的思路主要集中在美育单方面进行研究,而非联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研究,有的虽意识到了美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但没有提出专题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
 本课题的出发点和最终方向是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本课题首次将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选择美育为切入口,通过开展学校美育途径和策略的研究,有效实施美育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效果,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成为本课题开展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基本覆盖了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三)、课题的界定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美育作为艺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全面发展。本课题研究的美育,是本着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宗旨和理念开展的。通过对美育实施的研究,发现学校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最佳契合点,探究如何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实现以美促德、以美辅德、以美育德,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形成学生向真、向美、向善的状态,形成健全人格。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研究实施美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2、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研究内容:
1、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促德的操作策略。
2、研究在实践活动中以美育德的具体途径。
3、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美辅德的途径。
4、研究挖掘和整合美育资源的途径。
(五)理论依据
1、“美育代宗教”说
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试图以一种更富于感情因而也更符合人性的方法去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民族的素质。这无疑是科学的、进步的。
2、“寓德于美”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未成年人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他强调了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美育之中,充分发挥美育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以提高德育的效果。这种寓德于美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德育自身所不可企及的。
3、建构主义理论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过程是“建构”的过程,从而取代传统的学习即“反映”的观念,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学生应多参与形式多样的体验、实践活动,自觉接受和履行道德标准。
    
二、研究过程
2006年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历经近四年,由于人事流动和学校发展变化,课题组的成员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负责人和主持人几经变更,今年学校又面临搬迁,条件十分艰苦。但我们的课题研究一直坚持没有间断,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课题组的研究老师从最开始的迷茫、不理解慢慢转变为主动参与、正确认识、科学实施,这些都促使学校在课题方面的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本课题研究范围覆盖了全校30几名教师和几百名学生,涉及了小学所有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资源等,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校内教育到校外教育,从家庭教育到社区教育,全方位、多视角,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多样丰富,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在校外、社会和上级机构中发生了良好的影响,真正做到了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将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题研究周期
研究过程可划分为起始研究阶段、初级研究阶段、深化研究阶段、结题阶段。
  1. 20063——20069:起始研究阶段
2006年3月,在张定浙教授的指导下,由当时的课题组主持人齐艳校长申报了本课题,负责人王鹤白副校长进行了开题报告的撰写等工作。选定课题后,一批专业突出的青年教师成为了课题的主研人员,其中有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学科组长,还有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并获奖的教师。课题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年度实施计划。并坚持组织研究人员定期进行集中研讨活动,加强相互交流,保证课题研究按进度进行。
课题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大家对如何开展研究还不是十分明确,因此课题组特别重视组织教师培训,做好研究前的铺垫工作。课题组先后请了课题专家张定浙教授、彭海鳌主任来校进行指导和讲座,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220069——20073:初步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课题研究正式全面展开,课题的常规工作做的比较扎实。课题组老师积极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理论,并在本学科教学活动中普遍开展课例研究,并大力开展丰富的学科特色活动。这期间课题组处于摸索和实验阶段,课题研究铺开的面还不够广,主要集中在负责人和主研人员,缺乏协研人员的参与。部分课题研究人员对课题的研究内涵和目标以及责任仍然不明朗,处于被动状态,过程性的资料比较缺乏。
320073——20093:深化研究阶段
  本阶段课题组重点研究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美育网站、实践活动四个内容,探究通过这几个途径去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撰写了2007年度阶段性研究报告,并建设完善了美育专题网站,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果,美育网站在2008年还成为了芙蓉区应用示范项目。
420093——200912:结题阶段
本阶段对前期研究资料查漏补疏,修订了课题方案,确定了结题工作的思路,课题组成员全面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工合作,完成结题研究报告,申报结题。
(二) 具体研究过程
课题组按照“整体设计,构建框架——分块实施,逐个突破——整体协同、形成结论”的工作思路,围绕研究内容开展各项研究。课题研究之初,专家领导的指导下,课题组召开讨论会议,制定课题方案和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并进行分工布置,构建整个课题的研究框架。接下来以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指导方向,依照研究内容,将课题研究划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美育网站等几个不同专题,由课题组成员分工、分部门负责,解决研究任务,研究过程中彼此共享合作。结题阶段再汇总结论,最后集成,形成研究成果。
1、开展课堂教学中以美促德的操作策略专题研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也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炼出以美促德的有效操作策略,是我们这个专题研讨的研究重点。在这里,我们充分贯彻了行动研究法的规律,一切都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策略,总结方法,再去指导课堂教学。首先课题组讨论并提出了一个大致的研究思路,它包含三个方面:1、课堂教学中要实施的是什么样的美育?是品质、精神、思想、情感的美还是形式、风格、特色、文化的美?等等。2、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并接受这些美?(研究重点)3、实施这些美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什么作用?
围绕这样的思路,老师们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常规教学中进行自主研究和尝试,然后在课题组会议上将自己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感到,虽然各学科的教材有不同的特色,但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以语文教学为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形象性、思想性,感染性的经典美文,本身就具备美的特征。如荷叶圆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充分展示的语言美和内容美,让学生在多层次的立体的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提高品味。又如田忌赛马,教师通过对主题──智慧美、创新美的宣扬,以及对骄狂的丑进行嘲讽,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再如放弃射门,则教育学生:团队精神和勇敢精神是美的,但体育风范和高尚风格更美。依此类推,科学学科中有山川雄奇、江河秀丽,各地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地理美,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的技术美、智慧美、协作美,田径运动的速度美、力量美、耐力美;校园集体舞的形体美、韵律美、精神美,都是丰富的美育资源。音乐学科中有歌曲的情感美、旋律的节奏美,英语教材的编写用了大量富有童趣的图片、儿歌、童谣,情趣盎然、朗朗上口,也非常富有美感。因此,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搜集广泛的美育资源,是实现课堂教学以美促德的第一步。
这个认识上的提升,不能不说是研究老师们在对美育的概念理解上发生的质的飞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这些美呢?老师们普遍认为,必须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中美的因素进行强化和渲染,最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外在的美,来提升自己内心的内在美,这就达到了“以美促德”的作用。那么,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必须要从实践课例中去发现、总结和提炼。因此,接下来课题组就以音乐、美术学科为主线、其他学科为辅线,全面开展了大量常规教学研究、研讨课例交流。我们采取的是教学实践和反思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就是先让教师拿出典型课例进行展示,课后进行研讨交流,最后形成反思经验。这样,就能从课例中提取出许多宝贵的教学策略,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几年来,课题组的教师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2007年开始,我们连续开展了三届“和谐之花”课堂教学在线展示研讨,分学科组进行初赛,选拔代表参加最后的复赛,有上课、说课、案例设计等多项评比,全校老师参与,省、市各级专家担任评委听课评课,通过芙蓉区资源在线对全区的领导和教师进行开放。最初,我们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促进课题研究,对本年度的研究进行一个总结和交流,而随着活动一届比一届成功,后来还吸引了“手拉手”兄弟学校东风小学的参与,在区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对大量的课例研究中,课题组的一些设想和尝试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和升华,老师们提炼出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手段。这些具体的教学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美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教师的表情手势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可以更好引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共鸣,强化德育的效果;游戏导入、问题激趣、故事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