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构建快乐课堂 发布时间:2019-04-07 09:26:16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构建快乐课堂
南漳县薛平镇潮阳中心小学 李贵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品德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课的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山区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故事、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增加了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评一评等环节,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快内化道德认识,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表演、便于理解
新课标提出“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思德”、“思德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品德课中,一篇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小故事抑或是一副简单的图片,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小故事或图片中的人物,表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短剧,儿童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走进残疾人一课,有关残疾人在生活上有哪些困难的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身体某部位有残疾,让学生亲自体验并说出有哪些感受。这样在体验中了解、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艰辛。从而认识到残疾人与我们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帮助残疾人,珍惜我们正常人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又如在让我说声谢谢你课中,挖掘教材中刘少奇接见时传祥的事例,我自行制作道具,让学生表演见到掏粪工人时 的表情,虽然学生们身在农村,但对于这类普通劳动者还是不能做到尊重。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讨论后评价小品中路人的行为,这样就很轻松的让学生明白那样做不对,并激发学生明白,生活中即使像掏粪工人这样普通的职业,也同样是为人民服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
二、开展辩论,深化明理
山区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而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品德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山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安全的成长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问: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告诉学生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在心中的警示自己,遇到陌生人时一定要警惕,不能上当受骗。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再如上网,虽然目前山区的小学生还不太熟悉这种生活方式。但通过电视及其他方式听说的很多,等到他们进入到一个大环境中时,好奇心会更加的膨胀。为此,它的利弊一定要弄清楚,然而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我们山区老师看来,小学生上网利小于弊,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为此我在教学网络红绿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品德教育落在了实处。
三、创设活动,统一知行
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品德课教学时,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山区的儿童大多较懂事,但现在的大部分家长仍然是太溺爱孩子,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没有太多的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辛勤劳动的人们,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食堂师傅、假期回家可以帮助父母干些家务,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普通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从小学会珍惜她们的劳动成果,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多为别人想想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图片。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多换位思考下,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小学生提供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知识的滋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了中学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了山区小学品德课的实效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