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
小学科学有效交流的初探    发布时间:2019-03-23 09:32:31
小学科学有效交流的初探
[摘要] “学会交流”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教学中倡导一种积极、多维、全方位的交流。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交流中还存在着学生思维参与度较低,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费时而低效的现象,每到交流的时候,学生就变得无序,交流总是在极少数几个学生中进行,并不能真正地进行全班交流。
[关键词] 课堂交流    有效   策略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及培养学生有效地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
一、目前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欠缺有秩序的的交流行为。
教师一般让学生围绕着某一课题进行自主交流的活动时,存在较多的误区。有的老师在一堂课安排了几项交流活动,但是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以至于课堂的纪律很吵闹。还有的教师安排的交流时间很短,就开始做实验,这样使得学生目的性不明确,注意力也不集中,这样想达到教学目的也很难。
(二)、教师对年龄小的学生不敢放手,导致交流低效。
我们现在的课堂交流,往往是每位学生同做同样的交流行为,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虽然给了学生交流的时间,又怕学生交流的方向不是自己所设计的思路,长久的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实际上是在被动的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根本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殊不知这样的交流,不仅让课堂交流只是一种形式,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据调查多数学生对这样的交流方式反映是 “繁”、“没兴趣”、“没意思”。
(三)、学生运用的科学有效的交流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在一线教师的队伍中,科学的课堂交流较多的是学生客观地反映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这时候学生和老师只是面对面,一对一的进行交流,使得交流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一句空话。
二、促进课堂有效交流的几点思考
(一)、创建平等的交流机会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平等、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激起学生积极交流的愿望,才能让有效的交流走进课堂。例如我在教动物的卵一课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不能孵出鸡蛋?我也很想和鸡一样。这时候班里学生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坐在第二组第一个男孩子,发出一阵笑声。看着这位勇敢的男孩一脸羞愧的样子,我意识到这孩子受到伤害了,同时也意识到是该老师起作用的时候了。
“郑子毅为什么要问这个你们看是“荒唐”的问题?”
“他想知道这鸡孵蛋,为什么人不会。”
“从这件事中,他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他乐于观察!”他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有探索精神!”
……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看见,问问题的孩子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
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我很庆幸,我适时地呵护了孩子稚嫩而又可贵的好奇心,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明白了正确的做法。我认为教育者应具有这样的理念——提供一个环境、营造一种氛围,允许拥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答案,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造性,在等待中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让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是有效交流的基础。
只有植根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这一基础上,课堂交流才可能根深叶茂。众所周知,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一个好的问题能给人以方向和动力,能让人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能让探究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努力迫近。教学中,巧妙把综合问题情境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及时的反馈能提高科学交流的效率。
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对交流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交流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同时教学中还可以经常进行评比最佳小组或推选“最佳拍档”的形式,激励学生在合作中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知识就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就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情感就在交流中实现互融。
(四)、开展有价值的组内合作活动是有效交流的途径。
科学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某一知识、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通过合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而合作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我结合科学课堂上碰到的事例觉得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应考虑这样几点1、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且组内要有具体的分工;2、小组活动前应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的问题才能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辨别、扬弃。3、要让学生思考,在小组内准备发表怎样的想法与观点,用什么方式既能表达清楚又能让别人听明白;思考自己有什么困惑,怎样请教组内同学;4、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会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话;5、学会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做到修正错误,反思想法。
(五)、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有效交流的润滑剂。
课堂教学中表达和交流是指把对科学的认识表达出来,进而进行相互传播,交换各自的认识,形成新的认识。科学教育的强调“科学性”,即要求用准确的语言做客观的描述和合理的解释,力求反映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因此科学教师应把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表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例如在上三年级各种各样的叶进行交流汇报的时候,面对共同的话题,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法,丰富了学生对树叶的认识,增进了学生对事物多侧面的解释。不一样的学生,个性、智力都不同,长久以来相同的教学要求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样的多元表达给予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除了表达的方法多元外,对同一事物的解释还应该从多角度去进行描述。这样的表达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有效交流的保证。
有效的课堂交流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一个交流的内容非常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既能保证课堂交流的方向,又能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交流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尽管课堂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的自觉调整与完善),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没有教师的价值引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就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
三、促进课堂有效交流的几个策略
本文就从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堂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交流的适度和范围要把握。在课堂上,我们最怕的是学生不发言。遇到学生不发言,老师就得思考,课堂上提出让学生交流的问题是否适度、适时。如果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或不容易使学生理解,老师就必须及时更换问题或换一种问法。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争论”——产生矛盾。须让学生知道:真金不怕火炼,科学真理是越辩越明,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经常进行这样的“争论”。有矛盾才有深度,有深度才有收获。课堂上,如果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意见,教师不用怕时间不够,尽管放手让学生“争论”,但是要注意引导“争论”的方向。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不同的看法,教师也不妨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辨别讨论,从而提高学生交流能力。课堂上如果交流的时间不够,可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养成交流的习惯,让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交流的空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培养观察的习惯,让交流水到渠成。当三四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科学,这个阶段的学生科学探究技能还属于初级的,甚至是盲目的。所以他们只有在认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换句话说只有那些认真细心地进行观察的学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因此对于中低年段的学生,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或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细心的观察。只要学生观察“到位”了,他们交流起来自然就能言之有物,滔滔不绝。当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观察能力并不同步。学生看到的未必能想到,想到的未必能说清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和归类的方法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来,即几个观察物体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这样学生在与同学进行交流的时候,就能描述得比较具体、形象。
(三)、要找到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交流方式。不难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年级学生交流的形式、要求也必须有所侧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区别引导、训练,使学生的交流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得到发展。中低年级,我们要求学生在细心的观察后进行有效交流。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能通过收集资料,利用自己收集并整理出来的文字、图片、模型、数据等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然后通过交流讨论,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在高年级,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显然就重要多。一位老师上探索宇宙一课,他事先设计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冥王星会消失?请你用事实说服别人。”结果学生饶有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从网络、从报刊杂志、从书籍、甚至从父母、爷爷奶奶那里去调查、搜集资料,经过筛选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整堂课形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局面,上得很热烈,很成功。可见这个阶段,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他们也才能在课前去收集整理信息资料,拿来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有了兴趣和准备,课堂上才能真正组织起有效的交流。
(四)、提供给学生交流内容要有典型性。例如一节抵抗弯曲,并不是随便抓起一个问题就值得学生交流讨论的,那么老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内容是否可以事先在备课时就预设好呢?我认为可以,只不过强化一下,让交流更典型而已。。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养蚕过程中的交流,学生即对养蚕中发现的蚕的变化感兴趣,又迫切需要解决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克服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此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学生交流的内容,既可以主要是学生养蚕过程中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并由其他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告诉全班,进而由学生相互提问、解答,而养蚕过程中的发现在交流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自然的得到了交流;又可以将学生养蚕过程中的发现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交流,而将养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困难在学生交流中自然提出,并得到同学的相关信息。在实际教学中,一班、三班、四班学生由于平时将蚕带着,养的过程中的发现在课间即已交流(主要是以炫耀的方式),而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却极少提及;二班和五班经常相互间谈论怎么给桑叶及爷爷奶奶经常说蚕该怎么养一类的话。因此,一班、三班、四班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养蚕过程中的问题,面临的困难;二班和五班将学生养蚕过程中的发现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交流。这样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多,感性认识也就多,学习到的知识多了,交流起来,范围就更广泛,内容更丰富, 交流自然也会更精彩了。可见,交流的基础是观察,要让学生交流热烈,就得让学生观察更仔细。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不妨典型一点。
四、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课堂交流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一线的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要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对于交流内容的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研究。
1、科学老师和班主任的协调与沟通。据调查,现在的学生压力非常大,,如果教师间沟通协调不够,学生的负担就会更重,甚至课间也不能休息。这样学生上课时就会瞌睡、精力不集中或发呆。这连基本的活动都保证不了,更遑论让学生认真交流了。
    2 、师生课间的交流。这可能和课堂中学生的交流不相干,但要了解学生,就必须有课间的师生交流。如果交流顺畅,学生就敢于当着教师的面发言,这样,课堂的交流也就能顺利进行了。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7.
2、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徐敬标著,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出版社,2001
4、【新加坡】Thomas S.C.Farrell著 . 余艳译,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