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教好小学科学 发布时间:2019-03-31 23:50:23
如何教好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教好小学科学课呢?
(一)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灵活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更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先学后讲,先做后解。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预习本节内容,尝试做作业题,然后通过提问、点拨、小组讨论,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融为一体,变被动“学会”为主动“会学”,变被动“填鸭”为主动“鲸吞”,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之有法、学之有趣,才能学之有效。这样学生在听讲时就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并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加强、错误的理解得到更正,寓改于讲,一举两得。
2.归类比较,事半功倍。简明扼要的比较,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记忆。如在学习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时,学生在学习中因内容复杂难辨而不便于记忆,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针对这一薄弱环节,笔者将有关学习项目列表进行比较,如生活环境、体表、呼吸、体温、生殖等,使学生有规可循,学习效果比较良好。
3.图文对照,动态讲解。生物体结构与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讲生理功能时不能完全抛开生物体的结构,要使生理功能与生物体的结构一一对应,要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有完整的印象,从而真正体现直观性原则,强化教学效果。否则,会出现生理功能与生物体结构的脱钩,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4.前后联系,提前渗透。巧妙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重点,分化教材难点,可以使学生先有印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到鸟类时,其体表为羽毛,可以保持体温。此时可以渗透“更高等的哺乳动物的体表有毛,能保持体温”的知识。这样将部分知识点提前教学,可以使学生先留下印象,在正式授课时就有所准备,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提前渗透要适时适量,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探究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探究自然现象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事实上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比较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加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此外,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并以此为教学的资源。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出多种假设和预测,收获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三)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
能力是灌不进大脑的,所以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究教材,找到课本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实践的结合点。找准了最佳结合点,不仅教师介绍的实用技术、科学理念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对于提高课堂效果也大有裨益。比如“环境保护”是目前国家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学习我们的环境时,就可以渗透生态养殖,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教育中,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觉得科学与自身关系较为密切,学习劲头也提高了。
(四)优化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验科学,直观性是教学的重要原则。而课本的插图往往是一个切面,是平面图形,不能全面再现实物活动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合理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相、网络等直观教育手段,再现实物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界限,丰富学习内容,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样使抽象的概念现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学生就觉得轻松,理解透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拓展了学习知识面。比如,在讲到“消化器官”时,笔者运用了消化系统的网络课件,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食物在消化道内每个器官的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使课本上静态的图画活动起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展示其课内外实践成果,是实现上述教学理念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和实践热情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的同时,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认同和赞许,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尊重他人。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十一假期在科技馆、博物馆、主题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中任选一处并写出参观报告。在批阅后,又利用一节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展示。通过这节课,学生更加重视实践活动和记录实践成果,也更加重视提出问题,更加注重思考。这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的过程,把小学科学课程变成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乐土,浇灌好祖国的花朵,培养出芬芳桃李。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组织生活化的活动和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学习需要生活化。
关键词:科学 教学 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一原则,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实践中探究科学,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此,我就自己在教学生活化实践中的一些故事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中,我问小朋友:“你们上科学课程应该做什么?”他们说要认真学习知识。我接着问道:“学习科学知识有什么用呢?”他们的回答是:“学习科学知识了,就能知道好多好多的科学道理,还能够解释很多的科学现象。”我告诉他们,既然你们要学习科学,你们首先要关注科学,关心科技信息。于是我在每节上课之前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了解科学信息,并将这个活动称为科学报告。
开始执行之后,是分小组进行汇报,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科学汇报中有关于科学的时事新闻、也有科学故事与知识,还有自己在生活中的小发现。时事新闻让他们开拓视野,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故事与知识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体验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而生活中的小发现则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解释科学现象,从而总结这个过程中的体验。
有的小组的小朋友是通过直接演讲,有的小组还在黑板上通过图画解说,更有的小组是一边解说一边表演。比如,有小朋友在汇报有关蜗牛的知识的时候,他们小组的其他小朋友就在一边进行表演。
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对于科学都会有极高的好奇心,对于各种科学现象与科学故事都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以前,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他们查阅资料不主动,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低,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学期结束时,我在和小朋友的交流中,明显感觉到了他们自主查阅资料、处理信息以及表达的能力提高了。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我相信学生会学得更精彩。
通过这样的尝试,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此外,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与本课知识有关并且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新课的学习,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许多生活中的东西蕴含着科学,消除学生对科学的陌生感。
二、活动组织生活化
在三年级下期,我在年级中开展了科学小种植活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他们还知道了播种的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于是在小朋友中间掀起了小种植活动的热潮。小朋友种植的种子多种多样,有绿豆、黑豆、瓜子、橘子等,当然,一段时间之后,很多班级的窗台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宛若一个“小农场”。
在种植过程中,很多学生也有不同的发现。有一天,有个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上个星期我截了一截芹菜的茎并将它种在土壤里,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看到它的生长啊,应该是芹菜不能通过茎长出小苗吧”。对于她的尝试,我当然是给与了肯定,我想到三年级小朋友的知识水平有限,不了解芹菜不是通过茎繁殖的,但是通过她的尝试,我想她对于芹菜的茎不能繁殖肯定有更多的体验和认识。也有的小朋友觉得书上讲的方法不够好,提出了自己的方式。他告诉我,他种植植物的时候都是先把种子用少量的水泡一段时间,等种子已经萌发了再将它种到土壤里,这样的种植更快一些。他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我想是认真体验了科学课中强调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就是要敢于发现问题并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这些尝试,我相信他们会将课堂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得更好。因为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小种植的方法,并且已经将知识内化,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将学习的目的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 知识运用生活化
“老师,我们班级的小朋友现在都主动给班级的垃圾分类了,我很高兴,因为这里面我的功劳也不少哦”,三年级五班的一个小朋友这样跑过来告诉我。我看看她,问:“不错嘛,讲讲你是怎么做的呢?”于是,她开始给我讲她所做的事情。
因为我在一次科学课上讲到材料的回收利用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生活中的垃圾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主动去给垃圾分类了吗?她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就到学校的各个可回收的垃圾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调查了一下,发现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并没有起到分类的作用,垃圾都是乱存放的。
这个现象让她疑惑了,她思考着是不是同学们不知道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呢。她回到班级,在班上开展了调查。出乎她的意料是,大部分小朋友都知道教室里产生的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在到教室外面扔垃圾的时候都是分类扔的。但是,为什么又出现了前面的现象呢?通过细心的观察她找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是同学们在教室里扔垃圾的时候就只扔到了一个桶里,做完清洁后去倒垃圾的小朋友也就不会主动去分类了。于是她和班级另外一个同学将班级的两个塑料桶分别贴上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签并倡议大家主动分类,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就让他们教室旁边的分类垃圾垃圾桶真正起到了分类的作用。
听了她的讲述,我当即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向其他班级以及社会倡议主动将垃圾分类,让分类垃圾桶真正起到分类的作用。
在学生学习了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之后,了解了一些关于材料的回收利用的知识,并做了一些循环利用的实验,如我们来造一张纸。通过这样的体验与学习,学生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的重要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他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因此,他们才在生活的校园小环境中发现了问题,并通过科学调查、观察与思考等方式解决了问题。但是这个应用只是在班级的小团体里,让班级里产生的垃圾进行了分类,于是我希望通过表扬与鼓励,她能主动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更大的范围,并将这种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发挥得更好!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用结合。在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现本课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做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上边的三个故事,让我明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探究,就能真正体会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还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了生活的乐趣。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学课有效性的课 2010-10-25 15:05:42 阅读24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开封市金明区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我想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在明确了要求之后,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课堂的纪律是必须要的,那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是教师组织的体现。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时,往往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在我们班级,确实有此种情况,此类孩子。课堂上,要让他们一节课端正坐好,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呀!对此,我们只能在调整纪律上多努力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听到表扬声,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我首先肯定课堂纪律做得好的孩子,而在这时,你会发现,当老师表扬这个小朋友时,其他孩子的眼光就会齐刷刷地注视着被表扬的孩子,并也努力向他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纪律确实较以前有了进步,但作为老师我们想让孩子们提起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在好课上下功夫,课堂精彩有趣,才能真正吸引孩子的眼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知识的真谛。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和实验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沉与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其次,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如,在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因此,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第三,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能否真正实践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策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
五、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实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案例:在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和隔着物体能吸铁的性质,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步骤:1、玩“磁铁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识别信封里的各种物品,然后利用磁铁进行分类,最后归纳得出磁铁的性质“磁铁能吸铁”。2、小节目激趣。设计遥控小车“海宝”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节目,引起学生质疑后再析疑、解疑。学生动手实验得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3、知识应用“巧取烧杯中的回形针”验证上面结论。让学生在玩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玩中融学,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生活性,学的有趣,学的充实。
浅谈如何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具实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事物与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活动,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最后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包括社会,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运用;再结合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提升,落实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那么如何有效施实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总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就小学阶段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或程度是“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标要求出发,以教材为线索,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分阶段来构建适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活动,例如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内容就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从“走进科学”——让我们从校园开始,针对校园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观察、研究“身边常见动植物”,认识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空气” 、“本地的土壤”以及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机整体。同时把科学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三维目标整合一起,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因势利导,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如何把握小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学习科学呢?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对儿童教育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自由地看;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自由地说;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自由地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由地练;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接触自然和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一点自己喜欢学的东西。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给他们观察的机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思考的机会。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及设施,如科学小制作、小发明等,通过这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
三﹑科学课应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于细致的观察。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透过观察我们可以领略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观察所得的信息引发我们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出解释及进一步的探究。观察能力是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技能,是发展其他探究技能的基础。如三年级科学要求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观察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使用放大镜﹑量筒﹑直尺等到观察工具更清楚地观察事物,来提高观察效果。并且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如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的现象,感知水的浮力,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与什么有关,知道浮沉状态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进而引导学生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能由别人代劳,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实验的结论。因此科学课应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四﹑以探究为核心,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发现,动手做科学,动脑思考科学,动口交流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结论,更要重视研究科学的过程,从过程中悟出科学的真谛,通过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可以学到各种技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科学探究是一种能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的很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探究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应把握好六个要素:①选好探究内容;②创设探究情境;③提出探究问题;④营造探究氛围;⑤亲历探究过程;⑥体现探究价值。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启发﹑突出重点﹑注意层次﹑把握教﹑扶﹑放的时机,按照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或模仿性较强的观察﹑制作﹑调查﹑实验等活动,随着能力的提高,再慢慢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科学欣赏﹑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调查﹑科学幻想﹑收集信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探索者创、造创者,师生之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与学形成一种“共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新课标出发,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意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进入一个与时代接轨的新时期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王树琴 (通识 宁夏通识三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0 / 461 发表日期: 2010-09-17 14:56:58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员,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科学课每周仅有两节,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1)在教学蚯蚓的选择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专门带领学生在学校水沟边挖出一些蚯蚓带到教室里,观察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在没有试验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因此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经过学生的反复实验后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2)在教学种子的发芽实验这一课时,种子的发芽实验要学生在家里自觉完成,时间较长,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怕学生不能坚持下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小组竞赛(把住得近的同学分为一组),下次上课时进行比较,看那一小组的实验最好,记录最详细,把自己的种子的发芽实验结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同学进行评比。同学们谁都不服输,因此都精心的做自己的实验,做实验记录表(老师不用说,他们都做的十分认真)。
其次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也是压在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肩上的重担和责任。我们应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在设计各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情境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有效科学。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