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说是现如今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整个教育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虽然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全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形式却不容乐观,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可以说现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当中还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经济贫穷、乡镇地区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导致他们无法开设音乐教育的课程,所以当地的学生就不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娱精神。然而这些地区恰恰很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求索真善的导师。与此同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存在严重弊端。他们音乐教学基础差,音乐管理机构不健全,音乐课开课率不均衡,对音乐重视不够,很少有人能真正意识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形势严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长,而人才的竞争才是决定谁是强国的关键。在中国正在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需要的是适应新世代、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有了这些知识储备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可见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能对以后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有一些启发。
一、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再认识
(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古至今人类都离不开音乐。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最普及的一种音乐教育途径。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逐渐转换自身的角色,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进行授教。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中,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轻松学习。
2.“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本质。新课程改革对音乐学科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突出音乐教学中“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音乐属于情感艺术,将音乐教学融入情境之中,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基础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把音乐知识与音乐技巧作为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学生在音乐课中就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更多听到的都是教师枯燥无味的授课。这是与“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相对的。所以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改革。改革主要内容是把传统音乐教学中学习内容的全部变成学生表现音乐的手段。
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大致为:①教育性。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就上升为了对人的素质教育。②审美性与创造性。通过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李斯特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音乐教学过程必需是人们自觉的实践活动,音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音乐作品的质量,还体现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作性,如果没有这些音乐就失去了美感。③实践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结合生活实践。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多加强技能的需要,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音乐和创作音乐。④愉悦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健康、高雅的艺术会使生理愉悦升华为审美愉悦,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依据基础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基础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学生渐渐的体会艺术中的美、开发学生倾听音乐、研究音乐和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三)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还可以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大脑神经。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小学生一般都很爱好活动,善于模仿,易于幻想,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制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弱点。如果能巧妙地利用优美的音乐,就能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减缓压力,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2.开展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并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中小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对音乐的学习就是浪费时间,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种想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适当的接触一些音乐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艺术气质的升华,并且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开展音乐教育能塑造中小学生的精神人格,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在“有声”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无声”的人生启迪,更好地培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的人才。
最后,开展音乐教育还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使他们熟悉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进一步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增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文化知识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知识财富之一,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是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反映。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以便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关人员设计了分别以中小学生、音乐教师、学校领导和教研员为调查对象的三套中小学音乐教育调查问卷,并在北京市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北京市进行了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86份(其中小学生155人、初中生96人、高中生45人),有效音乐教师问卷184份(其中专职教师156人、兼职教师28人),有效学校领导及音乐教研员问卷163份(其中学校领导116人、教研员及其他人员47人)。上述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13个区、县的普通学校、区县重点学校以及市重点学校(其中音乐教育教研员来自北京市21个区、县的相关单位),参与调查的学校领导、教研员以及音乐教师均考虑了起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的平衡,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这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评价,对音乐教育观念层面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对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基本思路等,它涉及了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
调查显示,关于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问题,近50%的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他主要属于“美育”的范畴,这其中有10%的人认为音乐教育也属于“德育”的范畴;除此之外,有10%的学校领导和7%的音乐教师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属于“特长教育”,还有1%的人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性质的认识目前还没有达到高度的一致,但从总体上讲,基本共识已经达成,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或特长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1.对音乐教育重视的力度不够;2.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3.音乐教育越来越功利化;4,师生对音乐文化认知存在差异;5.音乐课对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等。所以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学校领导、教研员和基层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这并不意味着长期以来存在着的许许多多的音乐教育观念问题就逗已经彻底解决了,事实上,某些观念的陈旧和玩过不化依然是阻碍当前音乐教育改革与快速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比如,如何对音乐教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进行正确定位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73%教师和77%的领导认为,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应该是“与其他学科一样”,17%的教师和12%的领导认为音乐教育的地位应“略高于其他学科”。2%的教师和10%的领导认为音乐教育的地位应“略低于其他学科”,另有2%的教师和领导认为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可有可无”。这说明,包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内,目前仍然有一部分人不能全面、科学的认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致不能对音乐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或者定位过高,或者定位过低,这必将导致人们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态不正,进而对音乐教育实践产生不良的后果。
再比如,关于加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问题,时间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音乐教育也不例外。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还相当落后,可对于这一点,人们还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人们的科研意识不强,理论研究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被问及“您认为目前存在的不利于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时,仅有2%的老师和4%的领导选择了“理论问题”;在被问及“您认为音乐教育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时,只有6%的教师和9%的领导选择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见,提高人们对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也是及其令人堪忧。比较突显的几个问题:1.师资队伍严重紧缺;2.教师水平不足;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等。据调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显示,其农村中学部开设音乐课的占75%左右,25%的没有音乐课,每周开一课时,实际上课率为50%左右,但上课是由任课教师随堂教授,基本以唱歌为主,很少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内容,小学每周开一课时的占100%,实际上课率为80%左右,有固定教材,上课基本按照教材来教授,但由于教师的素质不高而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能够真正的把教材内涵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教授,上课形式大部分是自由活动。音乐课程得不到落实。传统教育把过多的视角和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学校教学往往围绕着升学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来安排。非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按教学计划要求得到落实,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开设这类学科。
中考是现行教育的指挥棒 ,在中考中不管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音乐都不被列为考试内容,这样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将时间花在音乐教育的教与学上。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优美,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加强。然而现实中,音乐课堂就是教师眼中的“副科”,学生眼中的“玩科”,大多数的教师都这样认为。音乐课本来就是让孩子放松、娱乐、陶冶情操的,但音乐课堂也有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同时,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学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本科学历的教师占51.36%,其中在小学里中专学历的教师占90%以上,不符合21世纪小学师资学历以下的占68%,甚至有不具备中专学历的招聘教师,55%的中学音乐教师缺员。
目前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二种现象:1.从教学内容上主要为单一的教唱歌,及为教唱而进行识谱教学,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从音乐课堂上学到音乐理论知识,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或理解几乎为零;2.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是采用过去民间艺人师傅式的口传教授法,学生因为不认识简谱不懂得乐理知识而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他们只是一味的学唱,而不懂得去思考,从而对音乐课形成了一种定向的思维——音乐即歌唱,在形式上与其它文化课相类似,缺乏音乐课本身的生动活泼的个性,失去了开设音乐课的本质意义。
当然,经济落后是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杭锦后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器材严重短缺,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由于经费的不足,普遍存在着音乐教师的生活待遇较低,不能同工同酬的现象。
而杭锦后旗音乐教育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被认为是“副科”的观念。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成果是显著的,近年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其音乐教育被逐渐的被重视起来,尤其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较为显著,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但在像杭锦后旗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和不够发达的地区其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教育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不统一,有些教学内容超出中小学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音乐教学的中心任务不明确,没有突出音乐课堂教学“寓教于乐”的基本特点。很多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其升学率、优生率、及有教学任务的科目上,政府、学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仍注重“高考、中考”等升学率上,这样的现状就迫使校长问老师“成绩”,老师问学生要“分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所谓主课占取音乐课的课堂来进行主课的补习和培训,使得音乐课的上课率大大下降。这样的事几乎在杭锦后旗农村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
总之,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杭锦后旗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财力,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积极调整配套资金支。
三、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反思
西方国家音乐课程的定义用“生物学”的定义,就是说学习音乐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学习音乐要像学习语言一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人群中学习等等。例如有些黑人舞蹈跳的非常好、节奏感也非常好,他们并没有向名师学习,只是在自己的民族中长大,看得多、动的多而已。因此,西方人让孩子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成为时尚。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轨”,音乐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束缚下得不到自由。学生们虽然从小学开始上音乐课一直学到大学,但还是有很多“乐盲”。而在德国,只要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内容教师都可以用来教,而不流于形式和教条,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可供自己发挥的教学空间。教师用启发式、诱导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想象、思考、讨论和发挥,意在引起兴趣。学校和家长都很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并且有教师教学和管理。每个学生都会填一张表格,内容包括对什么有兴趣、是否训练过等等。重要的是,参加课外活动小组,不是教师挑学生,而是看学生是否有兴趣,即使水平再差也可以参加。中小学校和教师还鼓励学生在校外学习和训练各种技能技巧。如果一位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参加乐队学习小提琴、接受训练,他到了中学还可以参加乐队,高中、大学里也都有乐队,那么他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接受十多年的小提琴及乐队的训练,其水平与音乐素质之高是可想而知的。中小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之问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参加音乐节以及教会的各种演出活动、经常和社会接触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德国人普遍认为,分数既重要又不重要,不是绝对重要,它只是反映了一门课在某个阶段的成绩,而不是孩子成绩的全部;绝对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去户外活动,有登山、远足、野营、各种夏令营等等。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了中小学生各种能力和优良品德,这对每个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常常以“审美” 为核心,其实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当今社会对音乐只追求审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音乐知识。不但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而且要让学生更好的去分析音乐,理解音乐中的元素,例如曲调曲式,调性和拍子。同时要鼓励学生发现曲式中的规律性,从小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要不断拓展课外知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另外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与社会接轨,也要不断的改革教材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新事物。
四、对我国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1、正视音乐教育地位,加大音乐教育投入。要让音乐教育真正地走进学校,首先应正视音乐教育的地位。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尤其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在各级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程,并保证一定的课时,给予音乐教师正确的、平等的地位和待遇,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此外,教育部门理应支持学校进行音乐教育方而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音乐知识讲座等,为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音乐教育的公平发展广开门路。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配置。针对当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各大高等院校着重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也应充分调研,整合教育资源配置,营造教师良好的授课环境。另外,在评先评优活动中也应给予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以此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再次,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或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各级行政部门可以定期进行人才交流活动,或举办座谈会及论坛等,在不断交流和磨合中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人才利用更加充分,以此使多所学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整个学区的音乐教育水平。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说到教育投入,就不得不说到最为困扰的设施问题。许多学校常因经费不足而削减音乐设施的开支,农村学校尤甚。但音乐教育离不开感官效应和听觉艺术,.单凭教唱和枯燥的乐理,不仅学生们得不到提高,教师在授课中也会丧失干劲。因此,各学校理应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教室、琴房、管弦乐器、民乐器、音像器材等常用的音乐设施,逐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此外,影像资料与文宇资料也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可在校内开设专门的音乐图书室,或在图书馆内开辟音乐专区,借此实现艺术和文化的统一,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提高。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困难重重。音乐作为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国民素质的依托。我们应让音乐教育“走下神坛”,真实生动地融入学生和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立足于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音乐教育建设,让昔日高不可攀的音乐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