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导与诱    发布时间:2019-08-01 21:56:33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导与诱
             石桥中学   刘满华
内容摘要:音乐课有一般课程的共性,也有音乐课自身的特性。本文主要针对中学音乐课的特点,就音乐课的组织教学、课堂导入及课堂中的启发诱导等作了阐述,旨在增加音乐课堂气氛,提高音乐效果,使音乐课展现出其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问出新颖  导出兴趣  诱出精彩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一来由于音乐课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就不太重视,常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的现象,二来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对书本上的音乐内容多少有些抵触,要让学生消除这种抵触心理,这直接影响到音乐课的气氛和教学效果。所以,我觉得增强音乐课的魅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发现好的方法,把握好教学的导和诱的艺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音乐学习的氛围。
一.奏好上课序曲——“问”出新颖
(1)用一个有创意的音乐片段作为上课问候语,替换那句普通得毫无新意,又无法体现音乐课特色的“老师您好”问候语,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创作一段他们喜爱的音乐来作为问候语,让学生感受参与并体验音乐的与众不同的魅力,使学生对音乐课始终充满期待。而这也将成为教师导入新的课程的一个良好开始。
这种以音乐的形式带动音乐课开展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然而也是我们更应给予更多关注的一方面。因为我们很多中学音乐老师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付小学生的做法,于中学生不适用了,怕学生难为情,不会喜爱更不会配合。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在这一方面做好引导,并落到实处。怕麻烦或不愿花这“多余”的力气那自然就不“适用”了。
(2)用一段节奏做问候的佐料也别有一番味道:
如果说叫学生创作一段音乐片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者用音乐唱出问候也不够新颖,那么用一条不算太难的节奏作为问候的佐料,也会让音乐课变得别有一番味道。
教师:X   0 | XX  X  |  0  0  | 0X  0 | X   0 | 同学 好| 0      0   ||
学生:0   X | 0   0  |  XX X  | 0  0X | X  0  | 0     0 | 老师   您好  ||
这一段节奏比较简单,一般只需1—2分钟时间就可以学会,相信这样的上课问候会让学生倍感兴趣的。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的话,可以再加大一点难度,让他们在挑战中找到快乐:
教师:X  X | XXX  XX |0XX   0X |XXXX  X| XXX  X||(同学好!)
学生:X   0| X    0 |X0    X0 | XXXX  X|XXX  X||(老师您好!)
这一段的中三连音处可以作为教师和同学们的相互问好,省掉口头问好,也可以节奏拍完后在相互问好。
一般来说学生在拍这些节奏片段的时候已经把所有精力都集中了过来,拍完后,教室里绝对是非常地安静,大家也可能会被自己的“表演”陶醉。这样一来,教师再上课,感觉就不一样了。
做好“导入”这篇文章——导”出兴趣
(1)巧从薄弱点切入主题
音乐不仅仅是唱会一首歌,认识几个音符的就了事的课。它其实是一门综合艺术课,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而学生对这一点的认识往往不足,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缺乏或不巩固是他们的一个薄弱点。而这却成为教师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的一个非常好的入口。
比如:我曾经给学生上长江之歌一课的时候,就碰上这样情况:我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本想采用了一般的导入模式:先初听音乐再介绍词曲作者。谁知在刚一听到歌曲,学生就马上有反应,有的学生开始东摇西摆,也有人开始讲小话,我知道他们这是在“告诉”我:我们喜欢流行音乐,对书本歌曲不感兴趣。看来用常规方法是不行的。于是,我先避而不谈学习歌曲的事情,由于我早就知道他们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此文,因此先让他们大声朗颂歌词,在指出他们朗诵的“严重”不足后,我又热情洋溢地朗诵了一遍,学生听了我的朗诵后情绪开始好转,接着我就歌词中“你从雪山走,你向东海奔去”提问“长江从哪座雪山走来,又奔向哪个大海,在何处入海?长江到底有多长,历经多少个省份,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有何地位?”等,一连串的问题调起了学生的胃口,由于学生平时对所学的知识不牢固,因此他们并不能顺利回答所有的问题,在充分“打击”了他们的弱点之后,我开始转到介绍作者、教唱歌曲等教学中来,这时候学生比开始兴趣明显大增,学起歌曲来也就变得容易起来。
(2)巧用“甜点”,浅入深出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容易让人获得成功,可能使人成功的事情,或已经经历过成功的事情,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音乐课上,教师巧用一些甜点”-----一些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尤其调动起那些表现不太好,或平常回答问题不活跃的同学,给课堂带来不错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到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椰风海韵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第六课整课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南岛、福建、广东等四个省的地方音乐及其少数民族音乐。我想从“少数民族”引入,可是我知道,如果我直接请他们说出高山族,彝族等民族分布在我国什么地方,有什么特色,他们可能难以回答出来。于是我故意问:“我国有三大岛屿,你们知道是哪三大吗?”学生都学过相关的地理知识,因此几乎是全班齐声回答了我,我知道气氛来了,紧接着我又问:要是让你们在地图上找到,你找得到吗?除了崇明岛,因太小无法辨认以外,他们有几乎是全体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台湾和海南岛。“这两个岛上各有一个少数民族,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我话锋一变,这下似乎稍稍有了些难度,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减,讨论了一会便又回答了出来。接下去再问到广东和福建的情况时,大家可想而知后面的情况了。就是怎这么一个小小的“甜点”让学生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了起来。
三.课堂中“诱” 的艺术——诱出精彩
(一)激情诱出激情
教师的热情常常是点燃学生激情的引线。很多时候,教师丰富的脸部表情和夸张而不过分的肢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比用语言更有力,甚至能给音乐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当学生在唱歌表现较好的时候,为了鼓励他们却又不打断他们的歌声个,我就会空出一只弹琴的手,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并且给他们一个夸张的笑脸。
在学歌曲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碰上休止,为了让学生碰上休止不害怕同时也不唱错,我会用一个很夸张的指挥手势,或一个跺脚之类的动作提醒学生。使学生在唱歌的时候既不被打断又能很清醒地唱过去。
在朗诵歌词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像读书一样齐刷刷却毫无感情,这时,我或者叫出他们最优秀的学生给大家示范,或者激扬澎湃地带领他们一起来,再不行我就自己给他们示范,直到把他们的激情点燃。
二)因势利导,“意外”也美丽。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自己备课备十分仔细,各个环节也反复考虑到了,有时但还是会遇到课程上并一定能完全按自己的设想进行的情况,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我们预料不到“意外”,如何巧妙化解这些“意外”,甚至把课引到一个更好的更妙的境界,是我们教师们要多加努力的一个方面。
比如,我在八年级某班上唱脸谱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语文课中学过有关内容,而且他们还听唱过此曲,因此学生在上到这一课时都很是心不在焉,而真正能唱好的人却又不多,尤其是难唱的长音和拖腔部分更是一团糟。为了让学生耐下心来把问题解决,也为了惩罚那几个特别不认真的学生,我请了其中的一个学生单独站起来唱,谁料,被我叫起来的学生在我给他弹琴的时候用书把脸遮住,并未发声,真正唱的却是他后面的一个同学,他以为我没有看见还假装一本正经地样子,我也故意不打断他们,让他们唱下去。唱完后,我便鼓起掌来,并表现得很是惊奇和高兴的样子说:“你们发现没有,他们两个刚才其实是在表演双簧?”然后,我借机让他们堂而皇之地再来表演真正的双簧,即一人在背后唱,一人做动作和表情。学生此时兴趣大增,我便又借机把学生不会唱和唱不好的地方仿反复练习了数遍。又叫了好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双簧,这样一来,本来枯燥的课一下子就活了,甚至掀起过好几个小小的高潮。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当时我不是巧用了“双簧”这种形式去引导他们,而是按照常规的方法,斥责和压制学生,那课堂将会朝另一种方向发展:要么是在我的强压下学生很不甘心情愿地唱完了这首歌,要么就是学生不买帐,我怎么弹琴怎么卖力地教,他们就是不张口,或敷衍了事。一堂课这么下来必定弄得师生都不欢喜。
因此在碰上类似“僵局”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慌张,也不要立刻拉长了脸准备训人,而是先冷静地观察事态的变化,积极地寻找对策巧妙化解“意外”。
(三)巧用“悬念”引起学生兴趣
正如大家都看破案悬疑片一样,在音乐课中巧设“悬念”,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跟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而动,课堂气氛也会紧张而热烈,精彩纷呈。
比如,我在上到九年级上册,德彪西的月光的时候,我将德彪西的介绍以及月光这个课题一直到音乐欣赏完了才揭晓,这之前,我的课件一直用一个孤独的“神秘人物”的背影对着他们,告诉学生,这个“神秘人物”是我的一个贵客,他很孤独,请求我在学生们中为他寻找知音。然后,我就按这个“神秘人物”的请求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知音大考验”——在一组图画中寻找“印象派画作”,聆听月光后用诗歌或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聆听贝多芬的月光,对比两者的异同。经过这一系列的考验后,我终于为这位“神秘人物”找到了知音。这时,我才来介绍德彪西及月光,使学生恍然大悟,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激动。由于我的这个“知音”的悬念,使得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精神高度集中,无论是要他们画,还是要他们听,或是要他们说,他们都拿出了非常精彩的东西。
(四)用好“表扬”这个法宝
很多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远比严厉的训斥要有用的多。教师更应该用好表扬这个法宝。在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给予表扬让他们再接再厉;在表现欠佳的学生身上多找找可以表扬的东西,鼓励他们努力表现;在学生情绪低落,表现欠佳的时候,用表扬激发他们的热情。
比如还是我前面举到的长江之歌一课的例子,学生在我的带动下情绪已经起来了,到了分析的曲式结构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既能够轻松理解“三段体”这个概念及其结构。我在他们基本唱会了这首歌的时候说:“你们知道你们能够这么快就学会这首曲子除了你们聪明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吗?”在这里我故意把“聪明”二字夸张地突出来,学生一听都很高兴,笑着说:“因为我们有兴趣”,我说:“是的,兴趣是让你们学得这么快的一个原因,但是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歌曲中有很些地方旋律相似,这是歌曲变得容易些的原因。”于是我让他们找到这些相同点,并要求他们用ABCD等字母表示出来,相同的用同一字母,不同的用其他字母表示,结果学生很轻松地就得出了ABA的三段体曲式结构来。
再如:在一次唱歌课上,学生们情绪都不好。女同学声音细细的像猫叫,男同学恹恹的,声音整个低了一个八度。唱完后,我本想发脾气,后来一想不行,于是我说:“我今天又一个重大发现:以往老师叫大家不要用嗓子喊唱,总是有很多人做不到,今天大家都好像学会用小嗓子和轻声唱了。我尤其要表扬男同学,虽然声音低了一个八度,但声音却和谐多了,没有个别同学像‘卖嗓子’一样冒出来。”学生一听,老师没有批评反倒表扬了,一下子高兴了起来。于是,我继续一边指出他们的“优点”一边强调一些歌唱的技巧和应注意的东西。学生在欣然接受表扬的同时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等到再要他们唱的时候,歌声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歌声多了热情,多了轻松。
四.导与诱中的关键——度
其实,导和诱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我们采取那种方法,我们都必须把握好一个关键——“度”: 既要大胆尝试,敢想敢做,积极尝试那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的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我们自身的进步与提高的方式方法,又要从课堂实际出发,选对时机,适时适量,见好就收,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把握不好还可能导致局面混乱,以至最后难以收场。         
结语: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只有让这两门艺术齐头并进,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才会更加繁荣更具魅力。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音乐论文:如何上好一堂音乐课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与方法的应用-浅谈小学竖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