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高中优秀作文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
|
|
|
|
|
|
|
|
|
|
|
高考满分作文:荆韵湘语 发布时间:2019-05-26 15:50:09
2018年京、浙、苏、沪、津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北京高考作文】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绿水青山图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你踏着微湿的土壤,淡绿色的裙摆轻拂过大地的发梢,轻转回眸,身后一片碧绿,硕果生机。望着自己的杰作,你展颜一笑,皓眸红唇,晃得娇美的樱花在微风的渲染下,静静飘落在你的头顶,在你柔顺的发丝里,留下一抹清香。
他们说,你是自然的女儿。
你总会牵着春姐姐的手,漫步在山间田野里,嗅着花儿的芬芳,用晶莹的露珠涤尽尘埃;你也会跟在夏哥哥的身后,左瞧瞧又看看,用红唇亲吻娇艳欲滴的荷,为受太阳炙烤的蚂蚁遮挡阳光;你常常伏在秋姐姐的肩头,趁她不注意掀起一群落叶,或是在红彤彤的果子里择一个吮着汁液的美好;当冬哥哥来了,你总会整个身子倒在雪地里,享受着冰凉与纯洁的雪,从指尖划到耳畔……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用文字来雕饰你的美丽。自幼酷爱书卷的你,当然是喜去采撷。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的范本。
春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词调闯入了你的梦境,你忽的醒来,轻嚼着诗的韵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心随着白居易的步伐闯入春的世界。读多了诗,你渐渐学会了体味其中的意境。心潮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跌宕起伏。高兴得意时,你会吟一句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落伤感时,你会用袖子轻拂去眼角的泪花,微微笑着诵一声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慨着世事变迁,你呢喃出纳兰性德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他们的诗作感染了你,让你不自主地投入,高兴他们的高兴,悲痛他们的悲痛。
夏夜,你感慨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世美颜,“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美画卷,你吃吃的笑了起来。夏夜的湖水波微漾,你俯首,以湖面为镜,目视着自己姣好的容颜。你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你常在无形中与诗人进行交流,渐渐有了心灵的联系,你默然蔡确的“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嘴角又带着酸酸的絮语“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的悲怆。不得不说,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你就是自然。
秋午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让你颇为赞服,而秋天本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使得留下的名篇更加数不胜数。“红藕香残玉簟秋”你静静的来到李清照的身旁,为她系好外衣的扣子,说是自然赠予的礼物。“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你为李煜挽好了发髻,回给他一个恬淡的笑,说是自然的馈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你亦来到欧阳修的身边,搀着他,游历风水美景,又上一楼。
冬黄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景划过你的视野,甚美。可此时的你依然注意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悲凉场景,人在画中,画在诗里,诗在情中……
你爱着自然,感叹着自然,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性,还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事实,都深深震撼着你。金圣叹曾说过“名山大河、奇树妙花者,其胸中所读之万卷之书之副本也。于读书之时,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对奇树,如拈妙花焉。”有诗,有意境。正如你,走入了万千诗人的心中。
其实,你是谁。
你是自然的女儿。
你亦是人类。
【天津高考作文】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不器与器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
“君子当器”。
我说。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功能,但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而当今,信息时代洪流滚滚,人们忙碌如蚁,转而追求起“小确幸”“佛系”的态度,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偏安一隅的快乐,这虽无可厚非,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正离先哲的教诲渐远,而庸碌的我们,又是否活得越来越简单,以至把自己活成了警言中单调的“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景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番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群星们,可能从未耳闻“君子不器”,但他们明白,一个处于时代之中的人,所要坚持的信念,所要追逐的目标。他们或许身处异代不同时,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了人类的发展前进,不断追求真理,披荆斩棘。木桶或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
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指引下,更应该胸中有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才不负千年之前,孔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愿景。君子,不为器——
君子,也当器。
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当充纳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包含外物,也包含自己。
包含外物,要求我们心胸豁达开阔,学习“器”如一的品格,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更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畏过往,也不忘初心。不断涵养,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养料;包含自己,要求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器”丰富的蕴含,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品质,锻炼自己,为接受知识、措置外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在心怀天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负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浙江高考作文】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就是你
你是苏子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你是戴望舒诗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于我,你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老者,时代与民族精神在“浙”里发扬。
初相识,你的柔美唤醒了我心中对人间天堂的感知。你的笔墨点染在宣纸上,一笔泼出苏堤春晓,描罢烟雨楼台。那时的我以为,“浙”就是你,一个娴静似娇花照水的江南女子。
渐渐长大,回望厚重的历史烟云,我方才知晓你的苦楚,更领略你的刚强。曾记否,嘉靖四十年,倭寇对你进行侵扰剽掠;又记清末,坚船利炮击穿了你的通商口岸。那时的你千疮百孔,垂命挣扎。然而,我并未看到你畏缩屈服,取而代之的是撼动人心的刚强。快看戚家军在浙东大败倭寇,扫平沿海;又望见数万浙江百姓,扛起大刀就与敌人拼死拼活,用坚强的脊梁撑起浙江的,民族的未来,不屈的浙江精神早已注入民族血脉。那时我方知,“浙”就是你,一个永不屈服的真正的猛士。
如今,你不再任人欺凌,你已是高新技术交汇,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省。你展现的不仅是强壮的肌肉与刚强的骨骼,更是你作为大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兼容并包,文化交融”的气度。G20峰会是你自信的笑脸,友好的态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你向善向美的追求;万物互联,“刷脸”支付是你创新精神的体现,开放包容的胸怀。当然,还有那滔天的浙江大潮彰显你高蹈的魄力,清芬的龙井孕育你文化的底蕴。于是,在“浙”里,我们足不出户方能了解天下事,网购的商品能迅速送达家门,无数外国友人来此游山玩水,感受浙江文化的滋养……你散发着温润而不耀眼的光芒,一朝一夕、一点一滴的变化向世界证明着,浙江精神不光有戚继光的刚勇,浙江百姓的团结不屈,鲁迅热血的革命精神,还有老子的淡泊,孔子的仁爱,谢高华的实干与坚守,马云的创新与魄力;你既保留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秀气,又增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大都市气息。你用浙江精神照亮五湖四海,温暖世界友人。
原来,“浙”就是你,有内蕴也有活力,有传统也有创新。而我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站在时代路口,将与你共同努力,争做时代弄潮儿,发扬熠熠生辉的浙江精神!
【江苏高考作文】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荆韵湘语
诗经是典型的北方语言:黄土上的事,黄土一样的情感,他是中华平淡的多数,宽厚、坚忍。然而我们最华美的篇章是水的:楚辞。
它的语言是晦涩的,是文人才能跨过的门槛。在语言愈加简洁随意的今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独守着语言最典雅烂漫的用法。她是幽而独芳的兰芷,用语言的艰深把自己提升到庸众不及的高度,避免了堕落为俚俗。当今很多学生在作文里引用诗经,因为诗经是属于大众的,但匪彼君子,断不敢用楚辞作为藻饰。她的语言传递出曲折的情感。如果说诗经中的爱慕、悲苦把中国人从野兽中提拔出来,那么楚辞便把文人从庸众中提拔出来。没有宇宙心的人,断问不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没有自尊的人,定吟不出“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诗人,和读者,把自己提升到宇宙、泰初的视角,岂群小所能为?这是荆勋所传袭的高节:屈宋贾王,甚至是乌江自刎的项羽,孰非自重自爱?荆韵定是超远的承云,亢介的激楚。
如果人能自我提升到君子的角度,便可越过晦涩曲折,看到其中的简明与丰富,在语言有时虚伪的时代,有种可贵的诚实。湘水之畔的人们不善于隐藏情感。屈原问詹尹“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还含蓄,不多久就压抑不住,大呼“谁知吾之廉贞?”听者并不用揣度,就了然了。人与人之间真诚,自然生发出默契,是故詹尹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而渔夫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言语直白,很轻意到了“不可说”的境界。
诗人用诗语和自然交流: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一语道尽自己的感受。而人对自然之语的解读也不迟滞:贫士失职志不平。诗人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与自然对话的,这是可以体会物哀的语言。
就是湘水之畔的神明也诚实得可爱,湘君一句“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把他思念爱人,又略带猜忌的内心表露地毫无保留,单纯而可爱。这是恋人不加掩饰的语言。
丰富的是语言之精神:“哀蟋蟀之宵征”,“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又把自己降到万物的地位上,去体察物情,诗人的内心敏感而细致。湘语定是诗人站在万物平等的地位上吟出的诗。
人皆仰视的荆韵,和众生同具的湘语,奇异地结合而光辉耀眼。
【上海高考作文】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东南风起
一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
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二
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
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可是山外的世界,都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
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
童子说先生睡下了。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
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刘备再次行礼。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之,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三
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
孔明才得其用,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
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
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
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时评文精选】
【新闻链接】
8月5日,波动财经发布的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掉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一文引发热议。
8月6日,四名学生家长接受上游新闻记者记者采访时,学生家长苏先生介绍,女儿苏小妹查看其名下的答题卡后,坚称并不是其本人所答,目前已在做笔迹鉴定。记者查阅学生余小芳答题卡发现,四科有四个不同的考号,且条形码粗细不一样。
8月6日晚,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官方通报称,针对“个别考生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掉包”一事,纪检监察部门正在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高考考生试卷公开,是对考生的起码公正
近日,一篇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自媒体文章,在朋友圈疯传。文章中提到,4名考生今年的高考分数大大低于自己估分,有些甚至腰斩。家长经过特殊渠道看到考卷后,不但发现试卷有涂改痕迹,考生也表示不是自己写的。于是,家长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对此,河南省教育厅发布通报称,纪检监察部门正在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客观来说,事情确有蹊跷之处。一方面,高考阅卷环节不透明,存在舞弊可能,以前就曾有冒名上大学的例子。不过,按常理推断,即使有改卷子的通天手段,也完全可以做得不露痕迹。腰斩另一人的分数,风险极大,虽然权力之下,利令智昏也足为奇,但这么做似乎太低级。所以,不妨静待结果,让事实的子弹飞一会。
不过,静待事实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却是明确的、需要改变的。
目前,高考考生对分数有疑问,只能复核加分结果,不可能让考生直接看到试卷。2015年,有江苏考生因为分数大大低于预期,要求查阅考卷。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和教育厅先后拒绝了其要求。后来,该考生将江苏省教育厅诉至法院。查卷的关键问题在于,考试信息是否属于国家机密。
高考是全国关注的热点,考过的卷子会在第一时间,通过考生的记忆,传播到社会中,语文作文题甚至在考试之后就成为舆论热议的对象,各科题目也会被以后的考生反复练习。所以,虽说把考试信息定为机密,但实际上,题目、答案本身都不可能是机密。
那么,什么是机密呢?显然,就是阅卷的分数、卷子是怎么改的,有没有错,这才是机密,才是整个高考机密的核心实质。
实际上,2001年,教育部、国家保密局曾颁布规定:“考试后的考生答卷不属于国家秘密,只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掌握,不得擅自扩散和公开”。这一规定中并未将考生本人排除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之外,也没有禁止公开。
不过,到了2012年,规定继续收紧。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全国统考的试题(包括带试题内容的答题卡、副题)在启封前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启封到使用完毕前属于国家机密级材料;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绝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后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另外,“答卷(卡)在成绩处理完毕前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各学科在评卷时制定的评分细则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
该规定衍生出一个逻辑,那就是:因为答案、评分细则是机密,而查卷会涉及到答案与评分细则,所以,卷子就是机密。
根据这个逻辑,有人还演绎一些其他理由,比如“考生试卷涉及评分规则,考卷一旦公开就会被人掌握评分规则,这会影响命题的公正性,对社会稳定有影响。”等,煌煌大词之下,这种逻辑上实际违反了教育的基本目的。
高考评分细则,没有理由不公布。评分细则,简单地说,就是“评价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优秀的”。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既然这样,那如果教育部门就是不说高考的评分标准,学校的老师又该怎么教呢?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好作文的标准我知道,坏作文的标准我也知道,但我就是不说”。一个国家的教育部门,若将优秀的标准视之为机密,不能不说,这违背了教育的基本逻辑。
当然,客观上不允许查卷,还有一个理由是,试卷一旦允许公开由考生查阅,会引起“查卷潮”,教育行政部门将面临大量的工作。的确,一旦查卷就会增加工作量,但是,在关乎一个人一生的事情上,增加工作量,难道就这么令人无法接受吗?
更何况,工作量无非是人手与经费的问题。若能查阅试卷,相信考生与家长并不会吝啬这个费用。即便再退一步,若说主观题很难有精确的标准,考生与家长难免纠缠,那客观题上网公布,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吧?如果说以前这样做成本巨大,但在现在的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条件下,阅卷之后的扫描、数字化、上网成本都是非常低的,可以实现。
老师怎么改的卷子,是否正确、是否认真、是否舞弊,这不但涉及公平、公正的国家形象,更关乎一个年轻人的一生,天底下还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应该公开、透明的呢?如果连这个环节都暗箱操作,那么,怎么从根本上保证公平、公正呢?实际上,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对自己的试卷心生怀疑,要求查分,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冷冰冰的一句拒绝。高考涉及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若这一点的公平都做不到,那就是连基本的公平、正义、透明都达不到。
所以,只有透明化的高考评卷,才能让将来参加高考的考生与家长,真正放心、安心。从更大层面上看,高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公平、公正的底线象征,所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人觉得中国社会的透明、公平、公正是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
图书馆拒绝儿童入内,别让孩子们因此远离阅读
语文老师小议:若是连公共图书馆都选择拒人千里,那么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的途径就会又少一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沉浸式的友好环境至关重要。
近期,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一则规定:14岁以下儿童谢绝入馆,此举引来众议。图书馆给出的解释是,该馆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未配置少儿读物,且由于少儿入馆跑动喧闹,相关投诉意见急剧增加,故出台上述规定。对此,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态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挺好的,避免小孩子进去闹;也有声音认为,图书馆作为公共区域,孩子有权利进入,不该因为自己求舒适,就抹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图书馆拒绝儿童入内,尽管这项规定体现了务实的管理思路,然而其在道德立场上却终究是理亏的。不少人所持的“扼杀孩子读书兴趣”“剥夺其使用公共资源权利”等观点,也不应当被视作所谓的上纲上线,而是有其道理。某些市政图书馆动辄将少年儿童拒之门外,显然有违“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的价值主流以及“提升全民阅读文化”的动员目的。图书馆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年少的参与者?其象征意义,或许远超人们的想象。
必须承认的是,某些“熊孩子”在图书馆内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客观上确实干扰了他人的读书活动。但若是据此就拒绝儿童入馆,未免有因噎废食之嫌。事实上,针对此类现象,相关立法早有预判并事前作出了预设安排。公共图书馆法第34条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有条件的地区可单独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照理来说,若空间合理分区,群体适度区隔,便能有效规避年幼读者“调皮捣蛋”的不良影响。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以“未配置少儿读物”以及“少儿跑动喧闹”为由,谢绝儿童入馆。这其中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根据规定和惯例,只要是公共性质、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就应该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全覆盖,提供儿童图书、接纳儿童读者,是其应尽义务。据悉,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乃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既然也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既然也面向普通市民开放,又何来“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之说?
公共图书馆不同于某些机构内部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其理应以开放性、普惠性、宣教性作为立身之本。公共图书馆从来不是单纯的藏书机构和阅读场所,更肩负着包括“引导少年儿童读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教育使命。就此而言,排斥儿童入馆的公共图书馆,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合格的。与之相较,图书馆管理者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走进来的人成为懂得阅读礼仪的成熟读者,让孩子们都能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与书为伴一路成长。
与能善意接待流浪者的“天堂”相比,挑选读者的公共图书馆,终究平庸。若是连公共图书馆都选择拒人千里,那么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的途径就会又少一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沉浸式的友好环境至关重要。
|
|
|
|